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规则结构的计算调整和抗震措施 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结构,应采用空间计算模型;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结构,应采用空间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系数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应进行并应符合下弹塑性变形验算,并应符合的要求;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结构,应同时符合上述1)、2)要求 利用结构构件的变形耗能作用 延性系数的概念 将具有0-1-4变形性能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将具有0-1-2-3变形性能的材料称为延性材料。表示延性材料的延性大小的是延性系数。 提高结构总体延性的方法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对脆性材料的砌体采用内外配置钢筋、设置构造柱,提高其延性。 多重设防及结构破坏形态的控制 牺牲局部构件(防线1)、保证总体结构(防线2)完好。 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防线1——梁;防线2——柱。 RC剪力墙结构—联系梁。防线1——联系梁;防线2——剪力墙。 砌体结构—构造柱。防线1——构造柱;防线2——砌体。 框架结构—带缝RC板。防线1——带缝RC板;防线2——框架结构。 非结构构件的设计注意事项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非承重墙:女儿墙、围护墙、隔墙,装饰构、部件:雨蓬、吊顶、玻璃幕墙、广告牌等)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电梯,采暖空调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共天线等),应进行抗震设计。 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与锚固,防止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局部破坏产生的灾害。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一般设防目标。 建筑结构抗震作业 第一章 思考题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有何区别与联系? 怎样理解小震、中震和大震? * 古登堡体波震级 随着震源深度的加大,面波迅速减弱,故深源地震时难以用面波测定震级,用体波测定深源地震。 (1.8) 式中, 是地震体波波组最大振幅 ,对水平向分量采用两水平向分量的向量和; 是周期; 为体波起算函数; 为台站校正值。 不同震级间关系 基于震级的地震分类:小于2级的地震叫作微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2~4级地震叫有感地震人能感觉到;5级以上地震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环,统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 (1.9) 面波和近震震级 (1.10) 体波和面波震级 同一地震中得到的 , 和 由于各种系统偏差而各不相同。根据国内外资料求得的经验公式如下: 二、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定义 :是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来判断。 地震烈度把地震的强烈程度,从无感到建筑物毁灭及山河改观等划分为若干等级,列成表格,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地震的强烈程度。表1.2是1999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 对于中浅源地震,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大致对照关系如表1.1所示。 ?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 表1.2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中,通过宏观调查提出“震害指数法”,将建筑物分成若干类,对震区各类建筑逐栋进行调查,统计各类建筑不同破坏程度破坏的百分率,求震害指数并与烈度对照。震害指数为0完好,为1全部破坏。 震害指数 中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地处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中间,东濒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是欧亚地震带所经过的地区。 中国各地震烈度分区的总面积和所占百分比。 一、 中国的地震活动与分布 1.4 中国地震的特点与地震灾害 二、中国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 中国地震活动分布范围广:面积79%以上6度抗震。 地震的震源浅、强度大:绝大部分深度20~30km。 位于地震区的大、中城市多,建筑物抗震能力低 强震的重演周期长 三、中国的地震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中国居世界首位,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和倒塌,中国所占的比例也最大。 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地表破坏,工程建筑物破坏和因地震而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 1. 地表破坏 地裂缝: 主要有两种:地面的岩层发生错移,土质松弱地方产生交错裂缝。 喷砂冒水: 一般发生在沿海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震波的强烈振动使含水层受到挤压,地下水往往从地裂缝或土质松软的地方冒出路面,在有砂层的地方则夹带砂子喷出形成喷砂冒水现象。 滑坡塌方: 常发生在陡峻的山区,在强烈地震的摇动下,由于陡崖失稳常引起塌方、山体滑移、山石滚落等现象。 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与建筑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