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层注水井酸处理增注技术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的提出 汇报提纲 一、葡萄花层注水井酸处理增注研究路线与技术思路 二、酸化前储层评估研究 三、葡萄花层注水井伤害机理研究及油层保护措施 四、污水伤害机理研究 五、酸液体系室内试验研究 六、葡萄花油层酸渣伤害机理研究 七、砂岩基质酸化工艺模拟试验研究 八、注水井酸化工艺参数优化及单井施工设计 九、现场施工及后评估 十、结论与建议 葡萄花层注水井酸化增注难点 二、酸化前储层评估研究 三、葡萄花层注水井伤害机理研究及油层保护措施 ● 中—低孔、低渗透特性 ● 欠注层酸化矿物特点 ● 粘土矿物的潜在伤害 ● 重复酸化对储层造成的伤害 ● 不适当酸化液可能对储层造成的伤害 ● 以往酸化、压裂措施可能对地层的潜在伤害 酸液进入地层后,与岩石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HCl主要与碳酸盐岩作用;HF与长石、粘土矿物、钻井泥浆等发生反应。地层中含有大量的K+、Na+、SiO32-、Mg2+、Al3+、Fe3+、Fe2+等,这些离子在适当的压力、温度、pH值等条件下,进一步结合形成沉淀,造成二次伤害。常规土酸酸化后易形成的沉淀主要有CaF2、MgF2、Na2SiF6、K2SiF6、Na3AlF6、K3AlF6、Si(OH)4、Al(OH)3、AlF3、SiF4、CaCO3等,在酸化工作液体系和工艺设计中应予以重点考虑。 重复酸化对储层造成的伤害 重复酸化因采用的酸液体系和添加剂不同,形成的二次沉淀物也不同,有一部分沉淀物不是土酸/有机土酸所能消除的,它们会形成永久性的伤害。 为了消除或减小重复酸化已经形成的伤害,必须对历次酸化采用的酸类型及浓度、添加剂类型及浓度、施工参数(压力、排量、用量)等作具体分析,弄清伤害的类型、程度,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不适当酸化液可能对储层造成的伤害 酸液与储层流体的配伍性: 储层原油与酸液的配伍性,主要防止酸渣的形成,特别是在有Fe3+ 、Fe2+、H+存在时,此问题更显突出; 地层水与酸液的配伍性,避免HF直接与地层水接触 酸液与储层岩石的配伍性: 酸液引起粘土矿物膨胀,主要针对Na蒙脱石和伊利石,添加高效粘土稳定剂 酸岩反应及冲刷造成运移,主要考虑酸的作用强度和排量 酸溶解含铁矿物,形成不溶物,主要针对绿泥石,防止Fe3+沉淀 酸化后结垢,针对碳酸盐含量高储层,应及时返排 液堵及润湿性改变,添加表面活性剂,加强酸后返排 四、污水伤害机理研究 五、酸液体系室内试验研究 常规土酸体系:12%HCl+3%HF 自生土酸体系:HCl+NH4F或NH4HF2→HF 氟硼酸酸化技术:HBF4+H2O→H3O++BF4 BF4-+H2O→BF3OH-+HF 有机酸/土酸体系:甲酸、乙酸、乙二酸、柠檬酸、HF 复合酸体系:HCl、HF、HAC及HBF4 浓缩酸体系:H3PO4、HCl、HF 胶束酸体系:HCl、HF和胶束剂 铝盐缓速酸:土酸中加入铝盐缓速剂,国外简称ALHF法 互溶剂土酸:土酸加乙二醇单丁醚等互溶剂组成 有机膦酸体系:膦酸络合物有5个H+可供反应 根据葡萄花层储层特性、敏感性及低渗注水井伤害因素分析,酸液应具备以下特征 酸化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选用的添加剂,其研究、优选和现场应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重视,对其品种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酸用添加剂种类很多,应根据储层矿物成份,特别是一些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的粘土矿物、胶结物含量,原油组份以及储层温度等来综合考虑;除满足特定功能外,应考虑到各种添加剂之间、添加剂和酸液之间配伍性、协同效应,还应在储层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配伍性,不应有粘稠物、悬浮物、沉淀物、油状物或颗粒等产生;添加剂的选择确定应以性能优良,使用浓度低,成本低,货源广、对人及环境无或少污染等进行全面考虑。 六、葡萄花油层酸渣伤害机理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 六十年代,表面活性剂稳定原油胶体,如ABS,乙氧基壬基酚等 ▲ 八十年代,采用铁离子稳定剂防止酸渣形成,如醋酸,抗坏血酸等 ▲ 九十年代以后,铁离子还原剂以及催化还原的方法 国内 ● 九十年代中期,西南石油学院黄志宇、何雁对酸渣沉淀的研究,主要就酸度和互溶剂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 九十年代后期,石油大学(华东)的葛际江等对酸化淤渣进行了研究,研究还原剂对酸化淤渣的控制剂 酸渣的形成机理

文档评论(0)

duoduoyu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