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迈克·华莱士为镜 明中国媒体之失
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著名美国记者和媒体知名人士。2012年4月7日,93岁高龄的迈克·华莱士去世了,对于新闻从业者甚至新闻界来说,这是一种新闻情结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时代风格的结束。
华莱士喜欢穷追猛打式的新闻采访方式,对新闻的执着到了“顽固”的境地,他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实践追踪式报道以及深度揭示社会问题在世界传媒领域被誉为“新闻怪杰”。美国舆论界对他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而反对派送他一个“胆大妄为”的评语。对此,华莱士只是轻松地用自己的“墓志铭”来回应,“我希望这样写:‘他粗鲁,但是公正’,就这一句,我不需要别的”。
“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新闻记者”
华莱士从事电视新闻报道长达40多年,作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创始人,他先后共主持过800多个独家调查性新闻报道,共获得19次艾美奖(美国电视最高荣誉奖),2003年获艾美终身成就奖,无论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无出其右。
从1962年到1971年,华莱士先后几次进入越南对战争进行采访报道。其表现吸引到尼克松的注意,1968年还邀他担任新闻秘书,但华莱士婉拒了——“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新闻记者”,这也成为了华莱士的“座右铭”。
相反,在中国拜金主义盛行的典型事例却层出不穷。在“房奴”、“车奴”的压迫下和金钱、权力的引诱下,似乎新闻工作者都“不愿意当一辈子的新闻记者”,这两年先后爆出的陈永洲接受商业贿赂事件、21世纪网主编沈灏等人通过有偿新闻非法获取巨额利益的特大新闻敲诈事件、央视女主播受贿获刑后改名复出等都值得中国新闻从业者反思,难道中国记者的青春是用来为金钱、为房子挥洒的?当初毅然坚持的新闻理想在何方?
“要干到‘蹬腿了’”
外界对华莱士的赞誉,实际上是对一种新闻职业精神的赞誉。而正因为如此,观众赋予了华莱士超长的职业生命。他在《60分钟》一线奋战了近40年,87岁的时候还声称要干到“蹬腿了”,到88岁因身体条件不适宜才宣布要退休,但还偶尔继续做节目。2006年,我们才从屏幕上告别这位看不出年龄的著名记者。这种职业生命,实际上是这个世界对于事实的追问需求,这个年长的新闻人群体也被美国民众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其实今天世界尽管变化多样,但是从政治经济结构上不变的依然是事实性的基础,舆论监督和追问,创造了公众维护社会秩序的机会。
像华莱士这种一干到老的美国新闻人并不在少数,他的老同事《60分钟》制作人唐休伊特曾誓言“要死在办公桌上”,直到80余岁才被迫退休,另一位老搭档《60分钟》评论员安迪鲁尼更是干到了92岁,退休一个月就去世。华莱士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令人动容。
新华网之前做过一个报道,美国的驻外记者平均年龄43岁。在国外,记者的构成是中老年人为主。最著名的老记者当然非美国记者华莱士莫属。在国外,很多记者在新闻采访一线一呆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讽刺的是,年轻,正是中国媒体人最显著的标签。以2013年陈永洲接受商业贿赂事件为例,他今年27岁,2009年参加工作,媒体从业才4年。陈永洲最让人印象深刻是年轻。中国记者更多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做了几年一线记者后,一般会退出一线采访岗位,转为编辑或者走向管理岗位,有的则干脆转行离开媒体业。但新闻一线依然需要记者,所以只能再次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募新记者。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媒体的内容质量往往比国外要差一截,记者违背新闻道德和伦理底线的案例也多一些。
“非突袭式采访”成为行业的标准
“Mike Wallance is here”——迈克·华莱士在此。
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王牌节目《60分钟》曾经制作的一条广告,这是唯一一档连续23年都排在收视前十的节目,无其他节目可比拟。这也准确地说明了华莱士在美国电视新闻界的地位。
对于大洋彼岸的中国人来说,已故的领袖邓小平给他递烟自是佳话,但新闻“教父”留给世人的,绝不仅是曾与七位美国总统和无数外国政要纵论天下的辉煌,更多的还是一种无畏甚至霸道的新闻精神。
1973年,“水门事件”丑闻爆发。在就“水门事件”采访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心腹约翰·埃利希曼时,他用特有的断续的节奏宣读一长串指控罪行,“计划审计政治报复税收、盗窃精神记录、卧底间谍、阴谋妨碍司法公正。所有这些,都是‘法律与秩序’的理查德·尼克松政府所管理纵容。”
埃利希曼停顿了一下,被逼得毫无退路,只能回答:“没有哪些地方没问题吗?”
华莱士有一句名言:“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在华莱士38年的主持人生涯中,他的“非突袭式采访”成了行业的标准,接受过他采访的名人可以编成一本《20世纪名人录》。“很多经历过华莱士采访的人会变得非常尊敬他,对他抱着很大的敬意。人们会说‘他偷袭’之类的话,但却几乎没有人这么对我说。”福克斯新闻频道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