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沁园春·长沙》
一、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 ? 那么一代伟
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图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 — 《沁园春 ?长沙》 。【板书课
题】
二、介绍词的基本知识【投影】
词又称长短句、倚声、诗余, 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音乐歌唱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词有词牌,又称词调。如“沁
园春”“蝶恋花”等。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
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根据字数多少,
词分为小令( 58 字)、中调( 59— 90 字),长调( 91 以上)。
三、介绍背景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
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政
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
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四、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全词
2、 正音:橘( j ú )舸( gě )怅(chà ng) 寥廊( li á o kuò )峥嵘( zhē ngró ng) 遒(qi ú ) 遏
(è )
①辨形: 寥 廓苍茫 洲 沁 廖 廊沧州 州 泌
②近义词辩析:
寥廓:高远空旷。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如“中流砥柱”“击楫中流”。
辽阔:辽远广阔。 中游:指河流中介于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一段。
3、 学生齐读全词。
4、 提问:《沁园春 ?长沙》全词分上下两阕,请同学们思考,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眼前的景物,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由景抒情,写心中所思——谁主沉浮;
下阕抒情追忆往事,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很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
浮”的问题。
5、 提问:《沁园春?长沙》 突出的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塑造“我”
的形象的 关键词 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五、具体赏析 (一)上阕:
1、 提问:上阕前三句点明了哪些要素?
明确:“寒秋”点明了时间,“橘子洲头”是地点,人物行为是“独立”,“湘江”是特定的环境。
2、 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
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请同学们思考,开头三句正常的语序应是怎样的?特殊的语序有什么特殊
的表达效果?明确: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这里将“独立”
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
激发了读者的种种想像与联想。
3、 讲解意象:古人常把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称为“意”,把外在的题材统称为象,意象是融入了
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提问:深秋时节,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看”
字统领至哪一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
明确:“看”字统领七句。抓住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远观、近观、仰视、
俯瞰,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4、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描写景物?
明确:“万”写出了山之多,“层林”写出了“林之密”,
“红遍”
写出了红之广;“尽染”写出染之透,“漫”江写出水之盛;“碧透”写出了水之清,“争”写出千
帆竞渡, 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 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不能换成“飞” ) ,“翔”
字形象地写出了“鱼儿” 在清水中自由轻快的游动的动态(不能换成“游” ) 。
5、 提问: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明确:为我们描绘了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
立体的寥阔
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高远的深秋境界,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
的胸襟。
6、 提问:诗人看到这幅湘江秋景图,想到了什么?明确: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
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
(二)下阕:
1、 提问: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眼前之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是“忆”和“记”两个字。
2、 提问:下片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
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