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尺巷的故事 怀远县仁和初级中学 张家军 【一方水土】 和谐“六尺巷” 徐庆寿   “桐城派”的故乡——桐城市,其城区西南一隅,有一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它东起西后街,西抵环城路,巷南为宰相府遗址,巷北为吴氏宅。巷墙高2.6米、块砖垒砌、青灰色。 巷长100米、宽2米、地面均由鹅卵石铺就。巷两端各有一座牌坊,横额之上分别镌有“懿德留芳”、“礼让”之语。牌坊下有一照壁和山石,分别刻有“六尺巷”简介和张英手书的“让墙”诗句。  据 《桐城县文物志》、《桐城县志略》、《中国名胜词典》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 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位时清廷废除宰相之职,张英父子二人官高位显,故乡人习惯称其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称之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为父子双宰相。 张英的官德和人品一直受到康熙、乾隆帝的器重、老百姓的爱戴。张英随从康熙帝晨入暮归,殷勤供职,凡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知无不言。以年迈而乞归故里、清贫闲住于城边的山野龙眠双溪,经常步行到县城,与人交往,施礼谦让,和蔼可亲。 即使在位时,回乡做清明往龙眠山祭扫祖坟,遇见挑柴的山民,也总是主动下轿退到路旁,站到草丛中给挑柴人让路。足见其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乃其官德、人品的印证。六尺巷的驰书让墙一事,就是其宽阔胸怀之必然了。直到解放后,六尺巷仍为张英子孙住宅。 几百年过去了,老宰相和他那“六尺巷”却历久弥香,成为桐城文化积淀中最醇厚的部分。近代名人曾国藩府内扩建黄金堂,其家人与邻里发生纠葛,他写信给家人曰:张文端公“六尺巷”的故事我们当有所获。家人遵嘱很快妥善处理了此事,传为佳话。 有人说,“六尺巷”有多长?它比长城还长;“六尺巷”有多阔?它比海面还阔;“六尺巷”有多深?它能装下高山大川。其实,“六尺巷”里装的只是四个字:礼让、和谐。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父子宰相”为张英、张廷玉;他们为安徽桐城人。 父子宰相虽没留下什么硬件财富,但他们为后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巨大的,如那条简简单单的六尺巷,六尺巷在安徽桐城市城区之内的老城西南隅。 这里原是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武英殿大学士张廷玉的家宅,人称“张家相府”。相府现有的遗存不多,除了几进刻意保存的旧房子之外,就是这条六尺巷了。当然,旧房子和巷子都装满了诸多前朝旧事。张英、张廷玉父子官都做得很大,张廷玉还当上了首辅大臣,故有宰相之称。邑人习惯称张英为“老宰相”,称张廷玉为“小宰相”。 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一证。 六尺巷现已恢复,长百米,宽两米,高两米五。粉墙青瓦,巷子中间为鹅卵石铺地,古色古香。巷子两端各有一座牌坊,镌有“礼让”、“懿德流芳”等字样。走进那长长的巷子,缓缓地前行,感觉似乎既虚无又实在。它让你心胸开阔,有几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张氏父子宰相为官皆清廉。他们清风两袖进京,告老还乡时,除了皇帝赏赐之外,别无多物。 作为汉人的张氏父子,在满人统治的大清朝,获得如此高官,实不多见。这除了他们的满腹学问、机智聪敏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外,为人处事的隐忍宽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才取得了几代帝王的信任。张英年迈乞归故里,康熙赐联“远处尘埃少,闲中岁月长”。倒不似君赐臣子,而像老朋友间的赠言了。当然,他们这种隐忍宽容和谨慎处事,不仅对于皇室,在处理邻里家事时也体现出来。

文档评论(0)

金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