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16-区域能源项目碳交易模式研究与实践.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能源项目碳交易模式研究与实践 上海建科建筑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卢戎 上海建坤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李建、陈烈 摘 要:伴随中国低碳城市和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我国建筑领域碳交易需求呈现日益 增长趋势。本文结合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情况,分析区域能源项目碳交易的可行性,提出 参与路径。从碳资产管理、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发流程和方法学三个方面,阐述区域能源项 目碳交易的技术要点,并通过上海某区域能源规划项目具体案例验证其可操作性。 关键词:碳交易;区域能源;低碳商务区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ies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ractice areas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building carbon trading is increasing.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carbon trading in regional energy projects, and proposes the path of participa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echnical points of carbon trading in regional energy projec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certification and methodology, and test its operability with one case of regional energy project in Shanghai. 1 建筑领域碳交易的必要性 中国早在2009 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国,且能源需求增长十分 迅速,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碳排放权交易是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重要举措,可以更 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是经济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 就需求侧而言,由于工业设备减碳量易于准确计量、单个项目碳排放量大、产权人和使 用者明晰等特点,当前工业领域碳排放交易相比建筑领域更为活跃。国际上,将碳交易应用 到建筑行业的代表主要是日本东京都。日本东京都2010 年启动了建筑领域碳交易机制,减 排对象主要为年耗燃料量、电力至少1500 千升石油当量的建筑、工厂[1] 。德国也已从不同 层面为建筑碳排放交易进行研究准备工作,包括建筑碳排放量确定的研究、建筑能源证书的 大面积推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减排量碳排放交易试点研究等[2] 。随着中国低碳城市和低碳 发展实践区建设如火如荼,我国建筑领域碳交易需求必将日益增长。此外,随着工业领域持 续减少碳排放量的成本逐步攀升,当工业企业发现向建筑业主或建筑节能服务公司购买减排 指标的支出远小于自身减排投入时,这个成本差异将引导有碳减排需求的工业企业将目光投 向建筑领域碳减排市场,通过帮助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有效降低自身碳减排成本。 就供给侧而言,根据江亿院士对我国建筑能耗的前景预测(是相对最节能的预测之一), 采用其能耗居中值为基准线, 采用其最节能值为节能预测线绘出至 2020 年换算成二氧化碳 排放的预测轨迹。根据平滑增长假设,至2020 年间如果能够达成最节能的节能目标,可以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 亿吨。如果其中20% 能够利用CDM 机制,按照目前的价格,资金 流入规模可达到 1080 亿元人民币,如果有50%能够利用CDM 机制,资金流入规模将达到 2700 亿元人民币 [3] 。鉴于建筑所有权人和使用者可以通过项目直接受益,建筑领域碳交易 第一作者:卢戎,女,1986 年 1 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通讯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 号 建科大厦4 楼,邮编200032,联系电话电子邮箱:rhonda_lu@126.com,籍贯:上海市人, 毕业院校:上海大学,现从事建筑节能领域工作。 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区域能源项目碳交易的可行性 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世界

文档评论(0)

ouya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