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4
隧道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标准及设计范围
本设计按以下标准、规范及规程进行。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一2003)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5)《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7)《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8)《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2)《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 GBJ16-83
(13)《低压配电装置设计规程》GBBJ-54-83
(1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15)建设部2004年3月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6)其他有关国标与行业标准、规范与规定。
2、技术标准
本次隧道设计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快速路标准进行设计,并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1)、建筑限界
①、限界净宽:13.75m(余宽0.25m+路缘带0.5m+行车道11.25m+路缘带0.5m+余宽0.25m+人行道1.0m)
②、行车道宽度:11.25m(3×3.75m)
③、限界净高:5.00m
④、行驶方向:单向行驶
(2)、设计荷载
汽车-汽超20级,挂车-120级
(3)、计算行车速度60km/h
(4)、隧道内卫生标准:
①、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
正常营运时为150ppm
发生事故时,短时间(20min)以内,为300ppm
②、烟尘允许浓度:
正常营运时为0.0090m-1
当烟雾浓度0.0120m-1时,采用交通管制
进行养护时为0.0035m-1
(5)、隧道内纵向风速小于7m/S。
3、设计范围
本隧道设计范围为YK3+565~YK4+106。
二、工程概况
隧道由北向南穿越双山,双山山顶平缓,工厂厂房密布。隧道进口里程YK3+575,隧道出口里程:YK4+096,隧道长521m,全隧位于半径为1500m的曲线上,路线设计纵坡-1.950%。
隧道区的地层主要为:坡残积、坡崩积、坡洪积及人工填筑土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
三、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双山隧道地貌单元属浅丘地貌 。双山隧道由北向南穿越双山,双山山顶平缓,工厂厂房密布。洞顶为双山两山嘴间的“V”型丘坡,丘坡上分布一冲沟。进出口自然斜坡20~25°。双山最低标高238米,最高345米,相对高差60余米,洞轴线与岩层走向斜交。
2、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测区地表有坡残积、坡崩积、坡洪积及人工填筑土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
(1)、人工填筑土(Q4ml):褐、褐色、棕褐色,硬塑,为既有公路路堤及居民生活垃圾及建筑弃土,厚1~3米,属Ⅱ级普通土,零星分布于山项及丘坡。
(2)、粉质粘土(Q4dl+el)
紫褐色,夹少量泥岩质及砂岩质碎石角砾,硬塑,厚0~2米,属Ⅱ级普通土,分布于山项及丘坡。
(3)、粉质粘土(Q4col+dl)
紫褐色,硬塑状,含砂岩质块石约20%,一般块径为40~80cm,最大者达2米,厚1~4米,属Ⅱ级普通土,分布于陡崖脚。
(4)、粘土(Q4dl+pl)
棕褐色,硬塑状,含块石约30%,块径40~100cm,主要为砂岩质,局部含砂量高而成为粉细砂土,分布于丘坡冲沟及两岸,厚1~4米,属Ⅱ级普通土。
(5)、泥岩(J2s)
暗紫色、紫红色,含灰绿色砂质条带,泥质结构,夹多层粉细砂岩,单厚0.5~2.5米,泥岩质软,抗风化力弱,遇水易软化,属Ⅳ级软石。
(6)、砂岩(J2s)
褐黄色及灰黄色,细粒结构,巨厚层状,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其次为石英、云母,交错层理发育,属Ⅴ级次坚石,出露于山顶陡崖。
双山岩层单斜,产状N29°~34°W/10°~11°SW。其顶部砂石发育两组陡倾角节理,节理走向受砂岩陡崖面方向控制,与陡崖临空面方向一致,为卸荷裂隙,无断层等不良地质构造。
3、地震基本列度
据1990年版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4、水文地质条件
冲沟内具常年流水,雨季汇集丘坡坡面山水,平时流水主要为居民生活用弃水。
丘坡覆盖层薄,具少量上层滞水,主要存在于土石接触面处。
双山山顶巨厚层砂岩发育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