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6SrDNA灰尖巴蜗牛遗传结构探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16S rDNA灰尖巴蜗牛遗传结构探究 【摘要】 本研究以曲靖市5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灰尖巴蜗 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灰尖巴蜗牛线粒体 基因组中的16S rDNA基因进行分离、提取、扩增和测定, 以分析DNA序列来探讨该物种整个分布区域的遗传结构;并 通过探寻种群间分化水平和系统进化关系,以弄清种群扩散 危害路线,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 表明,灰尖巴蜗牛5个种群之间存在限制性基因流,种群分 化明显,且种群间变异比率高,具有显著的遗传结构;5个 种群的历史有效种群大小均比较稳定,没有发生过种群大爆 发。该研究数据将有利于针对灰尖巴蜗牛综合防治措施的制 定,并有望为其它同类物种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 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 灰尖巴蜗牛;16S rDNA;序列分析;遗传 结构 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隶属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柄眼目,巴蜗牛科,巴蜗牛属,其属陆生贝类软体 动物,贝壳壳质坚硬而厚,黄褐色或略呈红褐色,壳体扁球 形[1]。该物种喜欢生活于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田境上、 乱石堆中、枯枝落叶下、农田、菜田、庭院以及温室附近的 阴湿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近年来,保护地农作物的迅速 发展为灰尖巴蜗牛的栖息和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致使灰 尖巴蜗牛的发生有了加重的趋势。经研究发现,危害农作物 的蜗牛主要有3种: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同型 巴蜗牛(B. similaris)、江西巴蜗牛(B. kiangsinensis)。 其中以灰尖巴蜗牛的发生数量较多,占55%?65%[2]。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样品采集与保存 实验用25只灰尖巴蜗牛分别从曲靖师范学院校内4个 地点及曲靖市龙潭公园采集,样品去壳后置于95%乙醇中固 定保存。 1.2 总DNA的提取、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1. 3 数据分析 利用软件Chromas Clustal X 1.8软件进行同源排序, 并适当手动校对。利用DnaSP 4. 10. 7软件统计序列总变异 位点、单突变位点及简约信息位点等。利用Arlequin Ver 3. 1 软件中 的 population comparisons 和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两个模块进行分析。基于Kimura 2P模型, 计算种群间成对的遗传距离(FST)值。以Arlequin Ver 3. 1 进行Mismatch分析、Tajima^ s序列变异中性检验及Fu‘ s Fs中性检测。种群的分化和种群结构的地理格局通过 Arlequin Ver 3. 1 分子变异分析 AMOVA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模块来估测。 2结果 2. 1单倍型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个地理种群25只灰尖巴蜗牛中分 析得到17种单倍型,5个种群单倍型数分别为5, 3, 3, 2, 4个,其中第1个种群拥有最多的单倍型数目,第4个种群 拥有最少的单倍型数目。 2.2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可通过遗传距离(FST值)来衡 量。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成对的FST值位于0. 400-0. 900 之间,其中Pop4和Pop5两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即0. 900; Pop3和Pop4两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401,是所有值中最 小的。 2. 3种群结构稳定性检验 采用错配分布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物种群体错配分布曲 线呈现多峰分布,则说明历史种群大小相对较为稳定,即 该物种群体遗传结构在历史上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发生过种 群大爆发。 2.4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分子变异分析(AM0VA)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变异组分 为12. 097,占整个变异组分的78. 120%;种群内的变异组分 为2. 259 ,占整个变异组分的14. 590%,种群间的变异组分 明显高于种群内。上述结果说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对种群结 构贡献最大,即灰尖巴蜗牛群体存在着显著的遗传结构。 3 讨论 研究结果综合说明,灰尖巴蜗牛群体遗传结构在历史上 是比较稳定的,具有显著的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普遍 较高。这种分化格局明显的遗传结构的形成可能主要有以下 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遗传分化与灰尖巴蜗牛本身的生物学 特征有关。该物种个体小,扩散分布能力有限,种群间存在 限制性基因流。这种单个个体迁移距离远小于其分布生境范 围的物种,也极易形成距离隔离效应而导致相邻种群间的基 因流受限。另外,人类活动影响。本研究采集的5个种群中 除Pop5位于龙潭公园外,其余种群均分布于曲靖师院校内, 种群内个体的活动可能明显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影响,致使 各种群出现地理隔离和遗传分化。 综上所述,5个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限制,种群 分化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