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浓浓质朴真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_高三语文教案.docVIP

乡情浓浓质朴真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_高三语文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情浓浓质朴真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_高三语文教案_范文先生网 ??????????????????????????????? 初发嘉州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播于天下。 青年苏轼正英姿勃发,“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奋励有当世志”,磨拳擦掌,渴望为国效力,一展抱负。然而,慈母新亡,一旦要离别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苏轼又不可抑制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之情。早晨开船的鼓声咚咚,西风猎猎,旗幡飘飘,禁不住心旌摇摇。回道望去,故乡的岷江水渐去渐远,如一线蜿蜒;青衣江、大渡河清洌澄澈,那么秀美可爱。合流的三江水奔腾浩荡,从乐山凌云大佛脚下一掠而过,一下子就进入了空阔坦荡的一马平川。一草一木而寄意,一山一水而动情,“凡耳目之所接者”,无不撩动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思。诗人情感的流露妙在不直抒胸臆,而是诉诸形象,寄情画外,写得含蓄隽永。 苏轼诗文,多率性挥洒,“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姿态横生。诗人笔峰一转,忽又联想到曾与同乡僧人宗一,相约在钓鱼台话别。宗一和尚大约早已在那里等候了吧,久久伫立,期待着友人的到来,却只见雾霭沉沉,但闻水声潺潺。末四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味,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依恋不舍之情。诗人就想象中友人久候难耐之景寓自己急切之情,就友人相约话别寓自己难舍难分之意,恋乡情结,何以言之! 纵观全诗,诗人以白描和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段铺陈,抒写了自己质朴真率的浓浓乡情,这种真挚的情绪贯穿了他终身的诗文,即使宦海浮沉,流离辗转,未尝一刻淡忘。然而,“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此时的苏轼正踌躇满志,志在高远,“往意”坚决,他仍然昂首远去。 作为苏轼早期的作品,这首诗在朴拙中似乎还显出几分幼稚,但诗中蕴含的真性情却令人倍感珍贵。 乡情浓浓质朴真率——苏轼《初发嘉州》简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一、宋词两首一、教学目的: ?? 1、理解怀古词借古人古事来表述对现实人、事的看法,抒发自己情怀的特点。 ?? 2、领会《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 3、领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典贴切的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 词里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古寄情。 ?? 2、难点: 准确理解和掌握作品中的典故及典故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 ???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 ??????????????????????? ?????第 一 课 时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 苏? 轼 ?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县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这首词写于1082年 (元丰七年 ),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为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思想上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遗,这首词就是当时游黄州赤壁矶所作。苏轼的许多代表作就产生在此时。苏轼认为,谪居黄州是自己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是豪放派的开创者;诗歌创作亦有杰出的成就,与北宋的黄庭坚合称“苏黄”,或与南宋的陆游合称“苏陆”;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fú草木茂盛) 并称为“宋四家”;又善于绘画,善画竹和枯木。所著有《东坡七集》等。 ? 解题: ??? 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怀古: 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作品,《赤壁怀古》词一出,后人就以它的首句和末句的“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可见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 前人对此词的评价: ??? 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