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784-2006 淡水鱼类水霉病防治技术规范.pdfVIP

DB13-T784-2006 淡水鱼类水霉病防治技术规范.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B 52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T — 13 784 2006 淡水鱼类水霉病防治技术规范 2006-05-30 发布 2006-05-30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食品伙伴网 DB13/T 784—2006 前 言 本标准由河北省水产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杰英、康辰香、闫保国、滕彦平、宋俊石、张跃红、李红梅、张黎、刘晓丽。 I 食品伙伴网 DB13/T 784—2006 淡水鱼类水霉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鱼类水霉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淡水鱼类水霉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其他水生动物水霉病的防治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农业部公告2002年第193号《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 3 病原及流行特点 3.1 病原 水霉病病原主要是由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霉属(Achlya )的菌类寄生或腐生在鱼体或鱼卵而 引起的。病原体属于藻状菌纲(phycomycetes )、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aprolegniaceae)。 3.2 流行特点 该病在全省各地均有流行,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及鱼卵。以早春、晚秋最为流行,水温15℃~20℃时 为高发期。病因主要是鱼类体表受伤或因体表寄生虫(如中华鳋、鱼鲺)侵袭而感染水霉菌所致。密养的 越冬鱼、春季塘水清瘦或体质虚弱的鱼类易患此病。鱼卵因卵膜破损或未受精而被病原感染引发此病。 4 诊断 4.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鱼类最初被病原菌感染时,症状不明显,深度感染后病灶部位可见灰白色棉毛状物(俗称“ 白毛” )。 感染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患病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焦躁不安,运动不正常,出现与其他固 体物磨擦现象,严重时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衰竭死亡。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被感染的鱼卵,可见到菌丝侵附,卵膜外丛生的菌丝呈放射状。 4.2 实验室诊断 从病灶部位取菌丝放在显微镜下放大400倍观察,可见具分叉、树枝状菌丝,菌丝为管形没有隔膜 的多核体,分内外菌丝。内菌丝纤细而分枝繁多;外菌丝较粗壮而分枝较少,可长达3 cm 。繁殖方式有 无性和有性两种,以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