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发展简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學術發展簡表 主要人物     思想主流        清初四大師-—————考據學之發端期——————倡經世致用反明季王學末流   ↓     ↓ ↓ 閻若璩、胡 渭——————初盛期————————繼承研經窮理精神   ↓  │     │ 桐城學派     吳 ∣ 皖?      │ ↓ 方 苞     惠 楝∣戴 震    ↓       ___抗宋元朱學(理學) 姚 鼐 ←—→ 江 聲│段玉裁 —————全盛期————┤ ↓ 方東澍     王鳴盛│王念孫     │       ˉˉˉ復東漢古文經學         錢大昕│王引之  ↓ ↓     汪 中│      衰落期—————-———復西漢今古經學————→常州學派  莊存與  劉逢祿   ↓  龔自珍   ↓  魏 源 ┌─┴─┐ ↓   ↓  經生派  政論派  皮錫瑞  康有為 陳 立  廖 平  梁啟超  譚嗣同 清代考據學 考據學興起之原因 考據學於乾隆、嘉慶年間為盛行的原因,主要是由政治因素所促成。滿清以外族入主中原,對於漢人,有所疑忌,而對於知識分子更甚。清室恐怕漢人聚徒講學,易於煽動群眾,反抗滿清,故在順治七年下令嚴禁士子結社會盟。從此,學者的治學方式,漸由學術團體的講習,變為私人的研究,使有志之士,不得不閉戶讀書,研究古人的學說。可見乾嘉學風的轉變,與政治環境轉變有關。 進一步分析,清初經世致用之學不利於清室的統治,尤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四大宗師的民族思想,更非清人所能容忍,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屢興文字獄,如康熙時的「明史案」,牽連而死者七十多人,「南山集案」牽連者達三百多人;目的在防止學者著書立論,以傳播反清的意識。乾隆更效始皇的焚書。君主既干涉士子的思想,使當時的士子為了避禍,便不敢研究現實問題,也不敢抒發敏感的意見,只得把精力用在古代經史的考證、章句訓詁的鑽研、文義古音的詮釋、名物的考訂,所以乾嘉時代,考據學便得以大盛。 另一方面,清室於壓抑經世致用實學的發展的同時,一面又提倡學術,如康熙便不遺餘力提倡學術,既開博學源詞科,以纂修明史;又鼓勵程、朱學說,藉以籠絡士人。乾隆則搜集遺書,又詔編四庫全書。經清室大規模的文化懷柔政策,促進了學問的非政治化,考據學應運而生。在君主的提倡下,考據學的風氣更盛。 再從學術方面分析。明末清初,西方耶穌會士的來華,傳入西洋科學,中國學者如徐光啟等與他們往來,大家合作繙譯西方書籍,使富有科學精神的研究方法,傳入中國,於考據學的形成與盛行,有莫大的裨助。清初的知識分子總結明亡的歷史教訓,認為是王學末流過於放誕而不務實學,故力矯其弊端,如顧炎武主張治經必須從文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考證入手,進而理解它的本義,影響考據學之形成。因此,在清初四大宗師的鼓吹下,越來越多儒生摒棄理學,轉向經學,又從讀書推到名物訓詁,胡渭、閻若璩經詳細考證,分別寫成《易圖明辨》和《古文尚書疏證》,因而開啟了乾嘉考據學的學風。 此外,清代的大學者,眼見國事日壞,多無意任官,加上書院講師待遇優厚,故寧願在書院講學,又不願以八股教導後進,只有趨於篤古博雅的途徑,促成士人從事於古籍的考據;加上江浙一帶,經濟富足,足以培植一批超脫實務的士人從事學術的研究工作,這也是考據大盛的一個助因。 「吳」、「皖」兩派之學術主張 清代乾嘉考據學派,主要分為「吳」、「皖」兩派,「吳派」以惠棟為首,「皖派」以戴震為宗。其實二人本在師友之間,而兩派的後學,也相交師友,門戶之見並不森嚴,故兩派主要在彼此的治學方法與根本精神的不同。 吳派,始於惠棟。惠棟治學,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釋、道等都無不精研,尤精於易經。其治學方法以「博學好古」為宗旨,恪守漢人家法。他的作品甚豐,收集了豐富的資料,輯了不少的逸書,著有《九經古義》、《周易述》等。大抵吳派治經,從訓詁入手,認為「漢之經師,其訓詁皆有家法,以其去聖人未遠」未雜佛道之說,最近於古,於是篤守漢儒家法,尊崇馬融、服虔、鄭玄等的經說,故惠棟在《九經古義》中清楚地說:「漢人通經有家法....是故古訓不可改也,經師不可廢也。」因此,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批評他:「凡古必真,凡漢皆好」,批評正確。因為他們遇到漢人有錯亦不改,因而亦有「寧道周、孔撰,莫說服、鄭非」之譏。「漢學家」之名亦因此而起。因此,吳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