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哈尔滨麻纺厂麻纤维爆炸事故 时间:1987.3.15 后果:死54人,伤左右182人,绝大多数20岁左右,最小16岁,工龄24小时。36000m2厂房连成一片,9500m2被爆毁,波及三个车间(梳麻,前纺,细纱) 除尘设施 梳麻 前纺 粗纺 细纺 织布 车间布置示意图 4) 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1)化学性质和组成,必须是可燃的,燃烧热的大小、反应性能、含灰分15%~30%则不易爆,含挥发份11%的易爆 (2)颗粒度,越小越易爆,因为比表面大,吸附氧多 (3)粉尘浓度 (4)点火能 (5)湿度:一般有抑制爆炸作用(冷却、惰化、湿增加凝聚性影响悬浮性、影响点火温度、传播速度……) (6)粉与气共存的影响,会使L下下降(迭加效应) 爆炸性物质 二物混合时的L下 悬浮煤尘(g/ m3) 0 10.3 27.9 47.8 甲烷(%V) 4.85 3.7 1.7 0 1.2.4 几种爆炸现象 爆燃:可燃混合物爆炸时产生的压力波向前移动速度低于音速。 爆轰:爆炸时产生的压力波向前移动速度高于音速。 混合可燃气体处在密闭或堵塞的场所,局部着火,可形成通常爆炸(V为数百米/秒);但在某一适宜条件下,由于燃烧波传播到某距离后,其速度会突然增加达103m/s,压力更高,达数 10个大气压,产生更大的破坏力,此现象称为爆轰(震)。 燃烧转变为爆轰的过程是由于燃烧加速的结果。在一端封闭的管中点燃混合气,燃烧产物膨胀压迫火焰前方气体发生运动,附着管壁气层的火焰受到阻尼,加快了管中心气体运动,气体发生湍流,并 增大了燃烧面积,从而又增加物质燃速(反应速);由于加速,火焰阵面前产生了压缩波,当压缩波迭加起来,就形成冲击波,继续加强,直至形成爆轰。 混合气 爆炸极限% 爆轰极限%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氢~空气 4 75 18.3 59.0 CO~氧气 15.5 94 38.0 90.0 C2H2~空气 2.5 80 4.1 50.0 丙烷~氧气 2.3 55.0 3.2 37.0 爆轰在某种浓度范围内出现,有爆轰极限 未燃气 燃烧产物 蒸气云爆炸指大量可燃蒸气泄漏出来,向周围扩散,同时与空气混合,遇火源被点燃而发生的爆炸。这种爆炸通常只有2%燃烧能转变成冲击波。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指装有过热液体(温度高于大气压下的沸点的液体)的容器破裂时,泄漏出来的大量液体急剧蒸发沸腾,体积剧烈膨胀而引发的爆炸。如果是可燃液体,泄放出来的气体被点燃,就形成了蒸气云爆炸。这种情况下泄漏出来的液体大部分都能气化爆炸,如果泄漏的是可燃气体由燃烧引起爆炸,爆炸的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对于装有可燃液体的储罐,如果发生火灾,火焰加热液位以下的罐壁,由于液体的蒸发吸热,罐壁短时间内不容易破裂,但液体温度升高,罐内压力会增加;当火焰烧至储罐的气相部分,热量不能移走,全部用于加热容器外壁,容易使其结构强度下降,以致破裂,最后导致沸腾液体开展蒸气爆炸。 谢 谢 大 家 ! * * * * * * 我们常见的白炽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后,虽然同时发光、发热,但这并不是燃烧现象,因为没有化学反应,没有产生新物质,而只是将电能通过电阻丝变为光能的一种物理现象。又如铁生锈是一种生成氧化铁的化学反应,但这反应不激烈,虽然放热,但放出的热量不足以使产物发光,所以也不是燃烧现象。 电焊原理:电焊条和工件接通不同的电极后把它们放在一起碰线,它们之间的空气就会被击穿产生电弧,电弧的温度达到摄氏4000度,能把工件的表面瞬间熔化,然后粘合两块工件。 氩弧焊原理:焊接原理和电焊差不多,也是用电弧熔化工件表面材料达到粘合目的,但过程中使用了氩这种惰性气体作为保护气,以及在氩的环境下电弧发生相应变化达到特殊的目的。 电焊条包皮:是二氧化钛、钙一类的物质,起到防止焊条及焊接处氧化的目的。因为,二氧化钛等材质较轻,焊接时会浮于焊条熔化的表面,从而起到防止氧化的目的,所以包皮也是物理过程,而不是属于燃烧。 铜与硝酸的反应不剧烈,放出的热量不足于使产物发光,所以不属于燃烧现象。 * 卤代烷灭火剂的灭火机理:卤代烷是借在高温中分解产生的活性游离基Br、Cl等参与物质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消除维持燃烧所必须的活性游离基H. 和. OH等,从而使燃烧过程中的化学连锁反应的链传递中断而灭火。 1211灭火效率高,不导电,对油类、有机溶剂、精密仪器、文件档案等火灾的扑救均很有意义。但此类灭火剂,灭火过程中要产生Cl-,氯离子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已为研究所证实。为减少这一破坏作用,1987年,美、英等24国签署了《蒙特利尔条约》,明确规定停止生产和使用氟、氯、溴烃及其他破坏性化学物质的时间表,后几经修改,现规定发达国家在2000年前要停止生产,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前完全停止生产。我国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