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教程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姜晨光 主编 唐平英 方绪华 范千 副主编第12章 天然地震及避灾.pptVIP

工程地质学教程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姜晨光 主编 唐平英 方绪华 范千 副主编第12章 天然地震及避灾.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2章 天然地震及避灾 12.1 概述 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称为地震(Earthquake),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此外,还有因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和核爆炸等导致的诱发型地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均属此类,它一般分布在活动构造带中,当地壳运动所积累的应变能一旦超过了地壳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岩体就会发生破裂,应变能会突然释放而表现为弹性波的形式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在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按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km),震源深度最大可达700km。统计资料说明,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表以下数十千米以内的地壳中,破坏性地震一般均为浅源地震。地面上地震所波及到的范围叫震域,它的边界一般无法准确确定。震域的大小与地震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及震源的深度等有关。释放的能量越大、震源越浅则震域越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是不为人们所感知的小地震,人们能感知的地震约80000次(而破坏性地震约1000次,其中强烈破坏性地震有十几次)。强烈地震可在顷刻之间在较大地域内酿成严重灾害。地震灾害可分为一次灾害和次生灾害2类,前者为地震波导致土木工程结构的直接破坏和地基、斜坡的振动破坏,后者是由上一类灾害所造成的连锁灾害。 12.2 地震与地震波的基本特征 地震的发生与活动构造关系密切。全球震中地理分布实际资料表明,破坏性地震在地球上是有规律地沿一定深度集中分布在特定的部位,其总体呈带状展布,可划分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及大陆裂谷系地震带四大地震活动带,各地震带与全球各板块的交接部位完全一致,说明板块交接部位近期构造运动是最活跃的。最近几个世纪,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全世界大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以及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带上,其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其次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除环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所有的中源地震和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此带内)。按板块构造理论,在坚硬岩石圈下的上地幔物质处于流塑状态(称为软流圈)。由于软流圈在海岭两侧热对流的流动方向相反,使海岭处承受拉力并使其中央峡谷的薄弱洋壳被拉开,地幔物质涌出冷凝成新的洋壳,新生的洋壳薄而脆弱又不断被拉开,地幔物质也就不断涌出使洋壳不断增生,洋壳也就不断地向两侧大陆方向漂移(故大陆边缘处洋壳、陆壳两板块间发生水平挤压)并使洋壳俯冲到大陆壳之下,由于洋壳在海岭增生并在大陆边缘俯冲而消减这种不断进行着的地壳运动就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地震活动带(包括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岛弧、琉球群岛和我国台湾岛在内的环西太平洋地震带就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之间的接触带。太平洋板块自NEE方向向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形成了新层面呈45-50°西倾的巨大活动断裂带。沿此带有规律地分布着一系列浅源、中源及深源地震)。大陆内部地震分布也与板块活动有一定联系,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活断层分布即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活断层分布地段地震活动强烈。 世界地震分布略图 12.2.1 地震产生的条件 根据对大陆板块内的地震分布与活断层关系的分析得知,强烈地震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介质条件、结构条件和构造应力场条件。 一般认为,硬脆性的介质材料能积聚很大的弹性应变能,而当应变能一旦超过了岩体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导致突然的脆性破裂而大量释放应变能引发强烈地震。软塑性介质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多以塑性形变来调节,应变能逐渐释放,因此不可能产生强震。 只有在活断层的一定部位才能发生地震。地震发生的实际构造部位虽然很复杂,但都是在活断层上地应力高度集中的部位。这些部位是活断层的端点、拐点、交汇点、分枝点和错列点(它们被称为活动断裂的锁固段或互锁段)。锁固段的岩体强度高、两盘互相粘结、应力集中、能积聚很大的应变能,当应力增长到超过锁固段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即会突然破裂而发生地震。因此,活动断裂的锁固段即成为控制地震发生的震源。光测弹性的破裂模拟实验结果证实了活动断裂一些特殊部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 地震的孕育与发生受控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 12.2.2 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破坏力来自于震源所发出的地震波。通常认为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是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而面波则是由体波形成的次生波(即体波经过反射、折射而沿地面传播的波)。体波又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纵波是由震源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