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简老子异文校读五题魏宜辉南京大学文学院2012年底.doc

北大汉简老子异文校读五题魏宜辉南京大学文学院2012年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大漢簡《老子》異文校讀(五題) 魏宜輝 (南京大學文學院) 2012年底,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公佈了北大所藏的西漢竹簡本《老子》,引起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北大簡《老子》是繼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和郭店楚簡《老子》之後出土的第四種《老子》古抄本,而且是保存最完整的,對於《老子》一書的整理、校勘和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 韓巍:《西漢竹書老子的文本特徵和學術價值》,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07頁。 整理者對竹簡文字做了很好的註釋和研究,學者們也發表了 韓巍:《西漢竹書老子的文本特徵和學術價值》,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07頁。 一 王弼本《老子》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與這句中“繟”相對應之字,北大簡《老子》第三十七章(簡100)作“”。整理者註釋云: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0頁,註三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0頁,註三。 “然”,帛甲作“彈而”,帛乙作“單而”,王本、河本作“繟然而”(《經典釋文》引河本“繟”作“墠”),嚴本作“坦然而”,傅本作“默然而”。“”即“默”之異體,“彈”、“單”、“繟”、“墠”皆讀爲“坦”。漢簡本與傅本爲同一系統,作“默然”;帛書與王本、河本、嚴本爲同一系統,作“坦然”。疑此字本作“(默)”,先訛爲“單(彈、繟、墠)”,再讀爲“坦”。 我們認為北大簡《老子》中的“”字與馬王堆帛書及王弼本、河上公本、嚴遵本中的“單、彈、繟、坦”諸字的關係,可能並非整理者所說的另一系統。清人王念孫指出古書中多有“纆”字誤寫作“纏”的情況。《淮南子·內篇》“臣有所以供儋纏采薪者”一句中,王念孫認為: [清]王念孫撰:《讀書雜誌》,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0頁下。 [清]王念孫撰:《讀書雜誌》,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70頁下。 “纏”當爲“纆”字之誤也。《說文》作“”,云“索也”。劉表曰:“三股曰徽,兩股曰纆。”故高注云:“纆,索也。”若作“儋纏”,則義不可通矣。《列子》及《郤正傳》注、《白帖九十六》“纆”字亦誤作“纏”。蓋世人多見“纏”,少見“纆”,故傳寫多誤耳。《管子·乘馬篇》“鎌纆”亦誤作“纏”,唯宋本不誤。《韓子·說疑篇》:“或在囹圄縲紲纆索之中”,今本亦誤作“纏”。 這些分析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再將簡文中的“”字與漢碑中的“廛”字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字所從之“黑”旁與“廛”字中間部分基本相混無別了。 北大·老子100 石經魯詩殘碑 [清]顧藹吉編撰:《隸辨》,中國書店,1982年,第181頁。 由此,我們推斷“”字所從之“黑”很可能是一個誤字,其來源於“廛”所從之“(廛之聲符)”,“”旁訛變作“墨”旁,“墨”旁又變作“黑”旁。“墨”與“黑”的音、義關係皆近,二者常常相通,作為形聲字聲符亦互換,如上舉“纆”字,《說文》即作“”。 “(廛之聲符)”字古音爲定母元部字,與“單、彈、繟、坦”諸字的讀音非常近。古書中還常見有“廛”及從“廛”得聲之字與從旦得聲之字相通或互爲異體的例子,如:“廛”通“壇”、“纏”通“壇”,“”或作“鸇”、“纏”或作“繵”。 高亨纂著:《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204頁。 高亨纂著:《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204頁。 根據這些情況,我們傾向於認為北大簡《老子》中的“”字,與馬王堆帛書及王弼本、河上公本、嚴遵本中的“單、彈、繟、坦”諸字都屬於通假異文的關係。傅奕本的“默”字也應該是經歷了由“”誤作“墨”、而後由“墨”通作“默”的過程。 從文義上看,亦以“坦然”爲優。此處的“坦然”應指內心平靜無慮,如《抱朴子·安塉》:“怡爾執待免之志,坦然無去就之謨。”從上文“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來看,“而”是表轉折關係,其前後意思是相逆的,“繟(坦)然而善謀”意思是說內心平靜無慮,卻善於謀劃。從文義上看,這種解釋顯然要比“默然而善謀”要好。 “繟然而善謀”一句,除了傅奕本作“默然而善謀”外,遂州本《老子》作“不言而善謀”,有學者指出“不言”涉上句“不言善應”之誤,“默然”又似從“不言”改作。 勞健:《老子古本考》,辛巳影印手寫本,轉引自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186頁。現在看來,情況可能正好反過來,遂州本“不言而善謀”的“不言”很可能是從“默然 勞健:《老子古本考》,辛巳影印手寫本,轉引自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186頁。 二 王弼本《老子》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