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6-8 刘明生,崔丽英,协和肌电图学习班 概述 神经传导:CMAP 巨肌电图:一个完整MU 肌电图:MU部分 单纤维肌电图:单个肌纤维 MUNE:MU数目 SFEMG 60年代Stalberg和Ekstedt首先建立 通过记录面积小的特殊针电极,选择性地记录单个肌纤维的动作电位 80年代以后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SFEMG的记录电极 记录电极 SFEMG针电极直径为25?m,记录半径300um范围内的电位,正常时为1~2根肌纤维电位。 同心圆EMG记录半径为1mm,5-12根肌纤维。 侧孔优越性在于避免记录到进针时机械压迫或损伤的肌纤维的电活动。 SFEMG检测内容 SFEMG检测中最有价值的参数是颤抖(jitter)和纤维密度(FD)。 Jitter 客观地反映单个神经肌肉接头传导的安全阈; FD反映同一运动单位内肌纤维的密度。 测定结果(报告图例) 提示 SFEMG检测必须在常规EMG的基础上进行 SFEMG结论也应结合临床及常规EMG检查结果 SFEMG价值 MG的诊断 ALS的鉴别诊断 肌病的辅助诊断 (一)SFEMG的记录技术 记录电极 SFEMG针电极为不锈钢套管,直径0.5~0.6 mm,内有一绝缘细铂丝,记录部位距离针尖3~5mm处旁开口,直径为25?m,记录半径300um范围内的电位,正常时为1~2根肌纤维电位。 同心圆EMG记录半径为1mm,5-12根肌纤维。 侧孔优越性在于避免记录到进针时机械压迫或损伤的肌纤维的电活动。 记录参数 滤波频带500Hz~10KHz,使低频电活动的干扰明显减少,而对动作电位的波形和波幅及各项指标的分析无明显的影响。 而常规EMG的滤波频带为20Hz~10KHz。 记录部位 最常见的部位是伸指总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三角肌、额肌、眼眶周围肌肉、胫前肌及股四头肌外侧头等。 测定方法--肌肉自主收缩SFEMG 以伸指总肌自主收缩SFEMG测定为例: ①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前臂略内曲,保证肌肉完全放松。 ②判断进针部位:嘱患者伸屈中间三指,判断伸指总肌进针点的位置。通过反复伸屈练习,也可以使患者能够良好配合。 ③针电极刺入肌肉后,让患者做轻度的肌肉收缩,而检测者必须持稳电极,细微转动电极的方向,至示波屏上显示出声音清脆的一对单个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当该电位对稳定发放100次后,按下“分析”键,程序会自动分析,获得颤抖值,手动调整消除伪差,同时判断有无阻滞。通常在每块肌肉不同的部位测定20个电位对。 测定方法--肌肉自主收缩SFEMG ④每次移动针电极的同时要观察在新的记录部位,针电极所记录到的肌纤维数目,记录为纤维密度。 ⑤在测定结束后,程序会自动计算出平均的颤抖值和纤维密度,以及其他参数如:平均波间期(interpotential interval, IPI)、平均连续电位差(mean values of consecutive differences, MCD)(图8-2)。 ⑥打印结果,出具报告,结合临床最后做出结论。 电刺激SFEMG 包括神经干、轴索和肌肉内刺激。主要用于临床上不能合作的病人,包括儿童、严重肌肉无力以至不能轻收缩者、精神异常者及意识障碍者等。 jitter的定义 jitter 指同一运动单位内的肌纤维在连续放电时存在的时间间隔的差异;或当对一根神经纤维重复阈上刺激时,在同一个肌纤维上记录的动作电位潜伏期之间在微秒(约10?s)水平上的差异 Jitter的机制 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时间的差异所决定。包括终板电位波幅和上升斜率的微小变化、终板电位发放阈值的波动及肌膜阈值的改变等。 阻滞及其形成机制 一对或一对以上的电位在连续放电的过程中,如一个电位间断出现或脱落称为阻滞 阻滞为病理性传导障碍 block通常在jitter>80~100?s时出现。 jitter的测定及计算 波间期(IPI):将SFEMG针电极插入受试者肌肉后,利用触发和延迟的功能使同一轴索支配的两个肌纤维产生的一对电位稳定的重复发放并显示在示波屏上,两个电位传导时间的差别称为 IPI。 平均波间期(MIPI) 连续放电过程中两个电位之间传导时间差别的均值称为MIPI。MIPI不仅反映神经分支传导速度、肌纤维传导速度及终板传递时间的差异,还与两条通路解剖上的长短差异有关。 jitter的计算 用平均连续波间期差(mean values of consecutive differences, MCD)的绝对值表示,而不用MIPI?SD表示。其优越性还在于易于计算机处理和保证颤抖的准确性测定 |IPI1-IPI2|+|IPI2-IPI3|+…+|IPIn-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