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考点分析.ppt

中考化学考点分析.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题 22.工业上用海水获取粗盐以及实验室用粗盐制得精盐都包含许多化学实验知识,分析以下过程后填写下列空白: 错误: 长颈漏斗 (1)操作Ⅰ的名称是 溶解 (2)海水晒盐与上述操作中 蒸发 的原理相同; (3)上述操作可能用到下列装置,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漏斗 ,用甲制取淡水可选用装置 C (填序号),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 错误:过滤 错误:搅拌(回答不完整) 错误:NaCO3;将H2O,CO2写成H2CO3;未配平;未标↑ 错误:NaCO3、CO32- 23.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 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 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 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  碳酸钠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Na2CO3+2HCl=2NaCl+H2O+CO2↑, 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 色沉淀,甲同学立刻得出结论:样品中还含有氯 化钠,乙同学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不一定 含有氯化钠,理由是 有氯化钠生成,无法确定 原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 (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 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是,大家又 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 ②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 产生白色沉淀; ③向滤渣中加少量水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由此判断,滤渣中的物质是 Ca(OH)2和CaCO3  (填化学式). (3)根据以上经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D(填序号) A.样品中无NaCl B.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 C.样品中无NaOH D.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 错误:未写Ca(OH)2 错误:多选、未选对 计算题 24.某同学用自制电解器电解水,为了加快电 解速率,可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增强其导电性,当他在93.6g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上产生3.2g氧气,计算: (1)负极上产生氢气的质量; (2)通电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3)该同学认为电解速率较慢,又继续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钠,若要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需要加入硫酸钠固体的质量是多少? 解:(1)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反应的水的质量为y, 2H2O = 2H2↑+O2↑ 36 4 32 y x 3.2g x=0.4g y=3.6g 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4g; (2)电解后溶质硫酸钠的质量为:93.6g×5%=4.68g, 溶液的质量为:93.6g﹣3.6g=90g, 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5.2%; (3)设需要加入硫酸钠的质量为y y+4.68g/(y+90g)×100%=10% y=4.8g 答:(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4g; (2)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2%; (3)需要加入硫酸钠的质量为4.8g. 通电 错误:未知量带单位 错误:不会写该方程式;未配平 错误: 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错误:计算结果不带单位 错误:未乘100% 错误:未作答 1.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将“天然气”写成“天燃气”,“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元素”写成“原素”,“置换反应”写成“质换反应”等。 2.粗心大意、思维定式 有的选择题要求选错误选项,而部分同学粗心大意,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平时练习一般是要求选正确选项),错选了正确的结论而失分。 失分原因 3.答题不规范 第一,书写不规范,正确答案被看错。将“CaO”写成“CuO”,“D”写成“O”等。 第二,计算题解题格式不完整,没有写答等。 4.表达混乱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描述成“铁的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等。 1.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制定复习内容。 2.回归教材,发挥教材的基础作用。 3.重视化学实验,注重科学探

文档评论(0)

183****34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