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技术将步向何方-科学与社会.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0   《科学与社会》(SS)   生命科学技术将步向何方? —林真理《被操作的生命:科学话语的政治学》评介 田 妍 周 程 (北京大学哲学系)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9.02.120 关于20 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趋势,美国学者乔·艾格(Jon Agar )将其 [1] 总结为“从物理学向生命科学的摇摆” 。的确,生命科学技术不仅像大 型强子对撞机、核能技术等“巨型技术”一样对国家安全极为重要,而且 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因而从20 世纪中期至今发展得如火如 荼。面对以人的身体为操作对象的生命科学技术,或许人人都会有这样 的疑问:生命科学技术将步向何方? 关于这一问题,学界存在着争论,即是否存在一种理想化的伦理标 准,足以使人们应对不断出现的生命伦理问题?以詹姆斯·雷切尔(James [ 2 ] Rachel )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而艾米·古特曼(Amy Gutmann)等人则认为,无论是何种伦理标准,最终都需要诉诸于具体决策 [3] 过程中的协商 。 那么,协商是否会使伦理的底线不断被冲破?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 人们究竟该如何把控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此,日本学者林真理① ② (以下简称“林”)在《被操作的生命:科学话语的政治学》 一书中给出了 回答。林回溯了生命科学技术三个重大问题— 脑死亡移植技术问题、 辅助生殖技术问题、克隆人技术问题— 在日本出现、引发争议和被“解 ①林真理,毕业于东京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任日本工学院大学教授、日本科学史学 会总委会委员及生物学史分会《生物学史研究》编委。 ②该书由日本NTT 出版社于2002 年出版,目前暂无中译本。 第 9 卷 第 2 期 2019 年 121 决”的历史,讨论了伦理与协商之间的关系,并从科学技术论的角度思考 了未来的对策。作为生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之一,日本政治、社 会、文化与生命科学技术互动的历史发人深省,林所提供的政治学视角 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伦理的相关问题。 一、死亡的判定 尽管生命科学技术的重要问题不止上述三个,但比起主要存在安全 隐患的技术(如DNA 重组技术),脑死亡移植、辅助生殖和克隆人技术 [4]34 “更是伦理和社会性的问题” ,仅靠相关部门制定指导方针无法被解 决。因此,为说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人类“话语”在其中所发挥 的作用,林着力追溯了这三个关乎生死的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 全书第一章名为“重新解读的问题— 脑死亡移植技术”,之所以将关于 “死”的问题前置,是因为相比于辅助生殖技术问题和克隆人技术问题, 关于脑死亡移植技术问题的讨论得到了(相对的)定论,并“成为了之后 [4]20 各种各样生命科学争论、定义过程的范例” 。 [4]79 “实现脑死亡移植的道路是重新解读问题的过程”, 日本对“脑死 即人死”的争议导致了脑死亡移植技术迟迟无法被应用。实际上,早在 1968 年(世界首例脑死亡心脏移植翌年),日本札幌医科大学的和田教授 就进行了日本首例脑死亡心脏移植手术,一时公众大哗。为明确脑死亡 标准,安定民心,日本脑波学会“脑死亡与脑波委员会”于同年发表了脑 死亡的定义。然而,与活体移植问题不同,关于脑死亡移植的争议一直持 续到20 世纪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