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苏轼文本资料永遇乐赏析一此首爲坡公梦登燕子楼.doc

永遇乐苏轼文本资料永遇乐赏析一此首爲坡公梦登燕子楼.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遇乐 苏轼 三、文本资料 (一)《永遇乐》赏析一 此首爲坡公夢登燕子樓,翌日往尋其地之作。上片,述夢與夜景;下片,述尋其地之感。起三句,寫夜深之明月如霜,好風如水,已覺幽絶。[曲港]三句,寫月下之魚跳露瀉,更覺萬籟無聲,非復人世。以坡公之心境澄澈,故能體物微妙如此。[紞如]三句,言夢爲鼓聲葉聲驚醒。[夜茫茫]三句,言驚醒後尋夢無處,故行遍小園以自遣耳。前六句正寫小園景象,此六句則追述也。下片,因昨夜之夢,遂思及人生無常,古今如夢。[天涯]三句,自嘆爲客已久,頗有思歸之意。[燕子]三句,則興登樓之感,人去樓空,亦如一夢。十三字咏古超宕,説盡古今盛衰情事。自與少游[十三個字只説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大不相侔。[古今]三句,歎夢覺者少。[异時]兩句,設想後人亦會臨夜念己。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二)《水龙吟》赏析一 此首咏楊花,遺貌取神,壓倒古今。起處,[似花還似非花]兩句,咏楊花確切,不得移咏他花。人皆惜花,誰復惜楊花者?全篇皆从一[惜]字生發。[抛家]三句,承[墜]字,寫楊花之態,惜其飄落無歸也。[榮損]三句,摹寫楊花之神,惜其忽飛忽墜坠也。[夢隨風]三句,攝出楊花之魂,惜其忽往忽還也。以上寫楊花飛舞之正面已畢。下片,更申言楊花之歸宿,[惜]意愈深。[不恨]兩句。從[飛盡]説起,惜春事已了也。[曉來]三句,惜楊花之經雨也。[春色]三句,惜楊花之沾泥落水也。[細看來]兩句,更點出楊花是泪來,將全篇提醒。鄭叔問所謂[書龍點晴]者是也。又自[曉來]以下,一氣連貫,文筆 空靈。先迁甫再稱爲[化工神品]者,亦非虚譽。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三)《永遇乐》赏析二 元丰元年(1078)秋作,时任徐州知州。 有人欣赏这首词优美清新的景色描写,如:“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六)有人欣赏这首词精练切当的事典,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认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三句说尽张建封(实为张愔)燕子楼一段事,奇哉!”(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引)南宋张炎也有相同的见解:“词用事最难,要体认著题,融合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词源》卷下)有人又批评这首词在艺术上有瑕疵:先说“黯黯梦云惊断”,再说“小园觉来行遍”,又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不免“犯重”(清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四),等等。这些当然各有道理,但不应忽略词作的中心实在“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三句,词作最能触动人心的是这直抒感慨的三句。 这三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的人都说人生如梦,但何曾有人从梦中醒来过呢?人人都沉浸、纠缠于新的旧的欢爱与怨恨,而不知这种种的情事同样只是一场梦。词中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凄迷之情,结合着澄澈要眇的景色描写,通过对“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空寂的燕子楼的凭吊表现出来,而在这三句中到达了它的顶峰。 固然可以说这是“思想虚无”,是“意志消沉”,是“思想倾向不够积极”,但只要不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的人,都难免有产生这种“一切无常住之悲怀”(龙榆生《东坡乐府综论》)的时候。何况对于东坡来说,它浸染着作者无端的哀怨和不尽的感慨,也体现出对时间、历史与生命的思索与彻悟。这种思索与彻悟在四年后所作的《前赤壁赋》中有了更加成熟和引人入胜的表达:“盖自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吾皆无尽也。”经过乌台诗案的东坡,更加成熟了。 ——刘石《苏轼词选》 (四)《永龙吟》赏析二 元丰四年(1081)春夏作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对咏物之作有自己的评骘标准,就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所以他不满石曼卿《红梅》诗,称其“村学中体”,不知梅格所在(详前《定风波·咏红梅》词讲析)。词作开篇便说:“似花还似非花”。“似花”,不脱、不离也;“非花”,不粘、不即也;正仿佛是“不粘不脱”、“不即不离”的形象表达,同时也揭示了这首著名咏物词的艺术特色。词作融咏花、惜花、伤春、感时于一炉,融美丽的意境和幽约的情感于一炉,融细腻的刻划和丰富的想象于一炉,确实在写杨花,但将杨花比作人,又好像本身就在写人,在写人的身世流离之感。 词中可堪寻味的句子很多。比如“无情有思”,这乍读似嫌直白的一句实含有丰厚的内容。前人咏柳絮的很多,有的说它有情:“落絮游丝亦有情,随风照日宜轻举。”(唐杜甫《白丝行》)有的说它无才思:“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晚春》)简单的四字融汇了前人的两种诗意在内,用典而不觉其有典。又比如“春色”三句,“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丽景象,竟然用数学公式的加减离合表达出来。宋前期词人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固可看成坡词的蓝本,但坡词中“二分”句承上“抛家傍路”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