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内转向技术在老井缝网压裂中的应用-钻采工艺.pdf

缝内转向技术在老井缝网压裂中的应用-钻采工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9卷 第4期 钻   采   工   艺 Vol39  No4              DRILLING&PRODUCTIONTECHNOLOGY ·41· 开采工艺 缝内转向技术在老井缝网压裂中的应用 1,2 1,2 3 张  ,李文彬 ,刘 亭 (1川庆钻探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3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张 等.缝内转向技术在老井缝网压裂中的应用,2016,39(4):41-44 摘 要:缝网压裂技术是通过大规模压裂模式,形成裂缝网络,显著提高单井产量,已成为近些年新井初期改 造的主体技术。基于缝网压裂的增产优势,将其引入老井措施,受制于储层和井网条件等方面限制,在改造中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此问题,将“缝内转向”技术思路应用在老井缝网压裂中,通过转向剂的缝内桥堵、升压作 用,开启微裂缝,控制主缝长,形成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交接的裂缝网络,增大改造体积。在长庆油田现场应用256 井次,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缝内转向;缝网压裂;老井压裂;现场应用 DOI:10.3969/J.ISSN.1006-768X.2016.04.13 4   随着长庆油田油气当量5000×10t稳产压力 层存在微裂缝,主要发育北东向裂缝。缝高以小于 逐年提高,开发难度逐渐增大,0.3mD及以下的特 40cm的裂缝为主,裂缝开度一般小于40 m,并且 μ 低渗—致密储层逐渐成为开发主力。实践证明要实 多被沥青质与方解石所充填;裂缝平均密度1.2条/ 现长期稳产和取得较好的开发效益,需要有效的工 m;裂缝发育方向主要北东向(见图1、图2)。 艺改造技术。由于其存在物性差、夹层多、产量低、 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必须实施有效的增产措施,才 能保证老井稳产。 一、地质特征 1.构造及岩矿特征(以XF油田为例) XF油田在区域上属陕北斜坡中段,构造的基本 形态为一个由东向西倾伏的平缓单斜,局部有微弱 鼻状构造。油层埋藏较深,主力油层长8在 1700 1 ~2200m之间,砂体基本厚度在10~20m之间,隔 图1 XF长8层全直径岩心样品图 夹层较多。 2.储层物性特征 长8储层岩性以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1 颗粒分选中等,胶结类型以孔隙—薄膜型为主,孔隙 类型以粒间孔—微孔为主,孔喉组合类型以细小孔 微细喉型为主。原始地层压力 16.575~19.849 MPa,孔隙度8% ~12%,平均渗透率 1.34mD,纵 向非均质性强,属于典型低孔—低渗储层。 3.地层天然裂缝特征 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XF长8油 图2 XF长8层全直径岩心岩石薄片 收稿日期:2015-10-20;修回日期:2016-07-13 作者简介:张(1983-),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压裂酸化工艺技术。地 710018)陕西西安未央区长庆兴隆园小区长庆科技大楼,电话:13709240225,029E-mail:zhangtao831206@cnpc.com.cn 址:( 钻   采   工   艺 2016年7月 ·42·   DRILLING&PRODUCTIONTECHNOLOGY July2016 4.构造应力场研究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