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和观灯》课件2.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节和观灯 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习俗·赏花灯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作家与作品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 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 队到沅水流域各地,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 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 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 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开始,沈从文出版了 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等,中篇小说《一个母 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 《记胡也频》《记丁玲》等,还有论文集、批评专集 《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 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思考与讨论 一、节庆风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 流传下来的文化。在这方面你都知道哪 些?请向长辈们了解,或到书籍中查找, 把掌握的情况在同学间交流。 二、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变淡了,有些消失了。对此,你有哪些思考? 随着生活的变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 内涵上正被刷新和提升,传统意义上的节味淡了。 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对“洋节”采取接纳态度的 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自古 就是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 三、课文把生活情景的生动描述与文史知识的自然铺排,巧妙地结合于一体。体会这种写法的长处,并学习这种写法,尝试写一段文字。 生活情景的生动描述与文史知识的自然 铺排,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宽读者 的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生活情趣的散文,作者以平易 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华民族的节庆风俗, 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的是愉悦和怀念,引人体味 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在“过节与观灯”的大 标题下,介绍了“端午节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 节的灯”两方面内容。 沈从文的散文,不饰雕琢,文笔如行云流水, 舒放自然,本文更是把广博的文史知识和朴实厚重 的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拓宽读者的视野,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在 洗尽铅华之后,絮絮地诉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 在。 课文简析 问题研究 作者在引经据典地向人们介绍了古代灯节的概况 的时候,还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 宫中行乐图描绘的宫中过年的热闹景象。作者讲述了 自己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灯事的诗词的感受,在有了 儿时观灯的生活体验之后,作者才会对描写观灯的文 学作品倍感亲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乡的灯节给 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和对灯会的喜爱。 教学建议 1、如今的中学生对“赛龙舟”和“观灯”是相 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 以借助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对民俗文 化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还 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调查、 整理和民俗相关的知识。 2、本文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教师基 本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 师生共同解决。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1)指导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2)指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写“赛龙舟”和“观灯” 时的内在情感。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相关写法。 3、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后,可以开展一 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节庆风俗的认识和兴趣。例如, 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的各种节日,借此探讨在不同 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内涵。 4、课文把生活情景的生动描述与文史知识的 自然铺排,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体会这种写法的长 处。 感谢观赏!

文档评论(0)

lcf15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