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2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一) PAGE 23 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 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 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 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講者:黃俊傑? ? 台大歷史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日期:13.11.2001 一、引言 中西文化的異同是二十世紀以降中國知識份子所關心的課題,探討這個課題的論著如雨後春筍,指不勝屈。中西文化異同的比較,可以從各種角度切入觀察,其中一個頗有啟發性的角度就是從思維方式入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活潑空靈,不拘一格,其較為常見者有(1)以已知之事物推論未知之事物的「類比思維」(analogical thinking),(2)將兩種具有同質性的事物或現象聯繫在一起思考的「聯繫性思維」(co-relative thinking),(3)從具體事物出發進行思考活動的「具體性思維」(concrete thinking)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很能體顯中國文化的特質,因此,這個課題引起學者極大的興趣。 關於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最全面的分析仍推日本前輩學者中村元。參看:中村元:《東洋人?思維方式》(東京:株式會社春秋社,1988),第4卷《??人?思維方法》。此書有簡編之英譯本:Hajime Nakamura, edited by Philip P. Wiener,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 India, China, Tibet, Jap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4), chap.17, pp. 196-203. 本文寫作的主旨,在於針對「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這個問題進行分析,並就其在二十一世紀之意義提出新的看法。第二節分析在中國人的思想傳統中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聯繫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第三節則分析這種思維方式的三種表現;第四節探討這種思維方式所導引出來的自然觀、人性論、人生觀、政治思想等相關價值。本文第五節及第六節則扣緊現代社會的兩種重要價值觀:民主與人權,分析傳統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的新意義。本文第七節則扣緊本文主題,提出結論性的看法。 二、傳統中國的「聯繫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綿延發展中製造了德澤豐厚的思想遺產,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而且對現代最有啟示意義的,(1)首推「聯繫性思維方式」。(1:1)這種思維方式在諸多兩極之間建構相互溝通或交互滲透之關係,(1:2)古代儒道兩家思想是這種思維方式的源頭,而且可以互為補充。(2)這種思維方式貫通古代中國的宇宙論與心性論,構成完整的系統。我們接著闡釋這兩項論點。 (1)所謂「聯繫性思維方式」,是具有中國文化的特殊性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將個人、世界、宇宙的諸多部份之間,建構緊密的聯繫性關係的一種思維方式。 (1:1)這種所謂「聯繫性思維方式」基本上認為在宇宙間的部份與部份之間,以及部份與全體之間是一種有機的而不是機械的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整個宇宙各個部門或部份互相滲透、交互影響,並且互為因果。這種「聯繫性思維方式」在中國古代的儒家與道家思想傳統中固然以深切著明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在中國佛教的緣起觀中也相當明確的表現聯繫性思維方式。 關於傳統中國的「聯繫性思維方式」,前輩學人如李約瑟(Joseph Needham)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2: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6), p. 281.、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 Be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50.均略有觸及,但內容極其精簡,有待我們進一步分疏。這種所謂「聯繫性思維方式」,建立在三項命題之上:(a)宇宙間的事物都具有「同質性」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2: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6), p. 281. Be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