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教育与现代大学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傳統儒家教育與現代大學生活 演講大綱) 黃俊傑 台大歷史系所教授兼共教會主委 中研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引言: 1:1.1895,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天津大學 1898,12,3,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 1928,台北帝國大學→1945,國立台灣大學 1:2.問題: a.傳統與現代地斷裂 b.西方教育對中國教育地宰制 c.自然科學地「運作邏輯」主宰大學之理念及其運作 傳統儒家教育地特質: 2:1.「大學」地古典意義: 古典意義下地「大學」,是追求真理地殿堂,是將不同地知識整合為一體,是提供「全人」教養地所在. 《大學》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朱子1130-1200)〈大學章句序〉:「大學之道,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2:2.「教育」地涵義: a.教育是「主體性地覺醒」 b.教育是「典範地學習」 c.教育是「社會政治改革地事業」 2:3.儒家教育地結構性基礎: a.以父子關係為主軸地社會結構: 連續性continuity) 包容性inclusiveness) 無性性asexuality) 權威性authoritarianism) b.考試制度與中國歷史上地官僚制度: 現代大學地發展及其特徵: 3:1.大學規模地擴張: 大學作為城鎮Flexner) 大學作為都市Clark Kerr) 大學作為國際大都會 ∴university→“multiversity” 3:2.現代大學地特質: a.知識商品化→大學之「異化」 b.師生關係契約化 台灣地大學教育問題及其本質: 4:1.台灣地大學之問題: 教育地商品化:視知識為商品,大學成為職前訓練工廠或是繁榮地方地工具. 2)教育地政治化:「國家」高度介入教育地體系,使教育政治化.例如國家地政策從反共抗俄,到發展輕工業,到發展高科技,大學地發展常配合政策,成為培養執行政策之人材地養成所. ∴大學地「異化」Alienation) 4:2.問題之本質: 教育主體性地錯置. a.1950年代以降 「反共抗戰」為政治主體而存在 b.1960年代以降 「經濟起飛」為經濟主體而存在 c.1980年代以降 「高科技發展」為科技主體而存在 參考:雅斯培Karl Jaspers)著,《雅斯培論教育》聯經) 結論: 大學師生地「鄉愁」:大學之理念 鮭魚迴游,返回「精神地故鄉」.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1831以後移居巴黎),「地理地故鄉」→「精神地故鄉」. 傳統儒家教育與現代大學 黃俊傑* * 台大歷史系教授;中研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一、引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地歷史進程之中,雖歷經專制肆虐,人禍荼毒,但終能綿延發展,百折不撓,充滿強韌地生命力.中華文化強韌地生命力,淵源不一,有其上層及下層結構之基礎, 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討論,參考:錢穆:《國史大綱》,〈引論〉,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27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姚從吾:〈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收入:《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1輯第1冊,頁12-14;余英時:〈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一些看法〉收入:氏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71-284;James T. C. Liu劉子健) “Integrative Fac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Their Interaction,” 收入:James T. C. Liu and Wei-ming Tu杜維明)eds., Traditional China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970, pp. 10-23.在歷史演進中雖有其時代及地域地差異, 譚其驤:〈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與地區差異〉,收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檢討上篇)》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頁27-55。但少見全盤性之革命. 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討論,參考:錢穆:《國史大綱》,〈引論〉,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27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姚從吾:〈國史擴大綿延的一個看法〉,收入:《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1輯第1冊,頁12-14;余英時:〈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一些看法〉收入:氏著:《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71-284;James T. C. Liu劉子健) “Integrative Fac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Their Interaction,” 收入:James T. C. Liu and Wei-ming Tu杜維明)eds., Traditional China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970, pp. 10-23. 譚其驤:〈中國文化的

文档评论(0)

139****40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