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第一章赏析.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的历程》 王可欣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 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作者情况 李泽厚,一九三0年生,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家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版本概况 1981 文物出版社 198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修订版 2009 三联读书新知出版社 (以国内正式出版为准) 名人评价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章节脉络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龙飞凤舞》 第一章分析 时间及主要阐述对象 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到新石期时代为记述的时间范围。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本章对该时间范围内远古图腾及其演变、原始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活动)的分化,以及写实图腾逐渐抽象化为符号形式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时代特征,探讨了当时审美-艺术是否独立存在的命题。 章节标题:一、远古图腾 二、原始歌舞 三、“有意味的形式” 关键词 物质生产 VS 物态化活动 审美或艺术 远古图腾:蛇龙和鸟凤 鸟—太阳和蛙—月亮 远古图腾歌舞: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在远古二合一 “有意味的形式” 主要视觉样式特征 这部分的概念不太了解,希望老师指导帮助。 精神内涵 1、美是有迹可循的。 2、社会结构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4、审美-艺术在新时期时代之前尚未成形,已知的纹饰之类也不能称之为艺术,因为它所具有观念含义不是为审美而存在,而是人类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 个人感受:艺术使人成为真正

文档评论(0)

ki665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