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敦化职业教育中心.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用 法 磨汁:质地坚硬药[例如羚羊角、犀角等] 溶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如阿胶。 泡服:不耐煎煮而药味易释出 冲服:散、丹、小丸、自然汁等。 水火共制 四、水火共制 常用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禅、淬等。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学习要求】 1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 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一、防治疾病的原理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 1、祛邪除因 2、扶正固本 3、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 二、中药的性能 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气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 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 三、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第一节 四 气 一、含义 四气亦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作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第一节 四 气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 四、运用原则 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寒热错杂之证——热药寒药并用——特殊用法 真寒假热之证——热药治本,反佐寒药; 真热假寒之证——寒药治本,反佐热药。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常与“四气”合称“气味”或“性味”。 二、产生 口尝而得 以药物的功效推断味道 第二节 五 味 二、作用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和(调和药性、和中) 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 苦:泄、燥 第二节 五 味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泄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燥湿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知母、泽泻) 第二节 五 味 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 淡:渗、利(渗湿利水) 涩:与酸味相似 四、气与味的关系 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辛温药物:解表,散寒 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 第二节 五 味 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 气同味异:黄连——苦寒(清热泻火) 生地——甘寒(退虚热) 味同气异:麻黄 温 辛 薄荷 凉 一气兼数味,作用广泛 当归:辛甘温 第二节 五 味 相同味,其个性不同,作用不同 麻黄 发散 木香 行气 红花 辛味 行血 紫苏 发散行气 川芎 行(气血)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升浮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 二、作用 升浮药——主上行向外 因势导利 沉降药——主下行向内 有助祛邪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气味 气温热 味辛甘——主升浮 气寒凉 味酸苦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