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也叫童生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试考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外研版六年级下册Module6-Unit2-The-name-of-the-spaceship-is-ShenzhouV实用课件.pptx
- 温病求索讲稿.ppt
- 温病求索--李士懋教授.ppt
- 外研版七年级上英语Module-1-Lost-and-found-Unit-2-Are-they-yours.ppt
- 温病学 第十章 暑温 【附】冒暑、暑秽.ppt
- 温差电动势(精).ppt
- 温度补偿电阻R3.ppt
- 温度测量 三到六章.ppt
- 外研版三年级上英语第七单元第二课Module-7-Unit-2-What's-that?.pptx
- 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ppt
- 外研社一年级上Module-3-unit-1.ppt
- 外研社一起三上M1U1-Do-you-use-chopstiks-in-the-UK.ppt
- 文化瑰宝-艺苑奇葩-中国书法概述(1).ppt
- 外研社一起三上M1-U2-I'm-eating-hamburgers-and-chips.ppt
- 外研社一起三上M2U1-We're-making-a-cake.pptx
- 外研社一起三上M2-U2-I'm-watching-TV.ppt
- 外研社一起三上M3-U1-these-ducks-are-very-naughty.pptx
- 外研社英语-初二下m6Hobbies.ppt
- 外研社招投标知识培训.pptx
- 外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CME).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