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1《文言词语和句式》.pptVIP

高中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1《文言词语和句式》.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词性 名词n. 动词v. 形容词adj. 数词num. 量词 代词pron. 副词adv. 介词prep. 连词conj. 助词 叹词interj. 拟声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而 何 之 乃 乎 其 且 若 者 所 为 焉 于 与 则 因 以 也 实词 虚词 (一)一词多义 亡 死 存亡不可知。 逃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丢失 亡羊补牢 歧路亡羊 外出,出门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忘” (二)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 “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丈人 山东 妻子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4、感情色彩变化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 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三)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又如,“反”和“返”。  异体字:同样意思,不同写法。“峯”是“峰”的异体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作临时工。如“蚤”与“早”。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古书被烧,凭记忆背诵。 疑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 被动句; 倒置句; 省略句;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亦、素”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如: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此则寡人之罪也。 C、梁父即楚将项燕。 D、环滁皆山也。 E、臣本布衣。 F、且相如素贱人。 G、熊掌,亦我所欲也。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6、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句式。 如:“此非空言也。”;“予本非文人画士。”;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问今是何世?”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的形式表示; 如:兔不复可得而为宋国笑。 6、用“为……所……”的形式表示;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7、用“被”来表示被动。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A A 迁移训练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