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郑德荣先进事心得体会10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学习文档 学习郑德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0篇 篇一】 郑德荣同志是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家,我国共产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信仰坚定,治学严谨,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用一生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代表,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 在从教65周年的采访中,郑德荣说了这样一席话,“研究中共党史的特殊性,就要求在政治上有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道德上有高尚的情操,否则你不配为研究中共党史的教师,也不配研究毛泽东思想!”两个“不配”掷地有声,似有万钧之力。这位老党员心中一直有杆秤,在衡量着自己,能不能“配得上”这份崇高的研究事业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直至用生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郑德荣心中的秤是信仰之秤,他一生坚定地理想信念可以为证;“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理论家”。 郑德荣心中的秤是治学之秤,他用殚精竭虑、著作等身加以诠释;85岁那年,郑德荣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同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的他的学生表示,申报这个课题,需要准备10万字的论文,连自己都没敢报,太辛苦了。郑德荣敢为人先,不怕吃苦的精神可见一斑。67年的学术生涯,郑德荣坚持创新,笔耕不辍,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被誉为“高产的作者”。他编写教材、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行量达几百万册,发表学术论文260篇,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德荣心中的秤是育人之秤,他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从1978年招收研究生,到1986年招收博士生,郑德荣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培养的博士生达49名,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的领军人才。即使在生命的最后,病榻上的郑德荣还在告诫学生“不忘初心”,临终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听学生读完了论文,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这样的精神罢。 郑德荣心中的秤是党性之秤,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郑德荣公私分明,1955年,郑德荣因公到西安出差,利用周日看一看大雁塔,下车第一件事就把这张4分钱的车票撕掉,生怕和其他公事的车票弄混。郑德荣时刻恪守党员的基本职责,哪怕被病痛折磨,也要亲自出席党支部活动。共产党员的党性之光在郑德荣身上熠熠闪耀,永久不灭。 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两院院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郑德荣同志不正是如此吗?坚定信仰,67载不畏寒暑潜心研究,隐姓埋名;勤奋创新,93岁病痛之躯教书育人,惊天动地! 【篇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写下的诗句。一个人离开人世,若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说明他的生命定如泰山般厚重,于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 享年93岁的郑德荣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生命厚重的人,他将一生奉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67年的学术研究让他著作等身,67年的教书育人让桃李芬芳。如今,郑德荣安详地走了,但是,他的感人事迹,将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奋斗终生。 郑德荣让人敬仰,让人佩服。那么,我们该从他的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呢?汲取什么力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深悟郑德荣的“德”与“荣”开始。 “师者为师亦然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郑德荣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师德”。郑德荣67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孜孜不倦地追求,默默无闻地奉献,以身作则,不求名利,甘为人梯。如此安心,如此专注,如何迷恋,试问几人能够做到? 60岁之后,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可是,郑德荣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让他在60岁选择了重新起航,凭借着对党史学科的无比热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人生的最后30多年,郑德荣共出版了40部专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85岁那年,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申报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郑德荣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生动诠释了“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深刻内涵。 郑德荣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人必须以德为帅,学党史的博士生更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道德情操。”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郑德荣将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和党性原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