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论视域下的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艺理论 2019.6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怀疑论视域下的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 ——斯坦利·卡维尔论语言的“在地性”与“生活形式” 林云柯 【摘 要】20世纪“语言学转向”之下的“语言学模式”与“逻辑学模式”对于认识的“直观”基础存在着根 本性争议。斯坦利·卡维尔在日常语言分析中通过对怀疑论视角的批判与吸纳,超越了两种模式的直接对立, 并通过“在地性”“标准”(Criteria)与“一般对象”(genericobject)等概念阐明了一种由先验的“生活形式”奠基的日 常语言与日常理性。一方面指出了怀疑论的“乞题”本性,另一方面也主动地将怀疑论作为对外部权威的免疫 因素吸纳进日常语言的原则当中,使得日常成为一种鲜明的自主性与革命性的理性范畴。以此为基础,他进 一步揭示出文学语言何以使得文学写作成为一种极致而决然的对于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反思活动。 【关 键 词】斯坦利·卡维尔;在地性;日常语言;实证怀疑论;“Criteria”;至善论 【作者简介】林云柯,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合肥),2019.1.71~7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14ZDB087)。 一、导言:“语言学转向”中的 的陈述也是基础性的:“逻辑学,是一种数学,或是语 ① 语言学与逻辑学模式 言的句法,而语言被理解为规则的体系。”而在纽拉 “语言学转向”对于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之大是 特看来,一旦我们选择了以一种“逻辑语言”为“统一 不言而喻的,在以往的文学理论视野中,这一转向主 科学”奠基,就会使得科学实证变成一种“应用逻辑 要是指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在另一同题的思想脉络 学”。这里最根本的矛盾在于,一种建构主义的数理 上,约翰·塞尔1975年面世的《虚构话语的逻辑地 逻辑思维将数学限制在了逻辑学的范畴中,这种由 位》一文标志着语言分析哲学开始介入文学研究。 语言符号作为“统一科学”奠基的趋向是纽拉特以及 理查德·罗蒂选编的理论文集也以“语言学转向”为 法国认识论传统所不能接受的。实际上,数学的逻 题,将诸多语言分析哲学划归为一种整体性的理论 辑化意味着自康德以降的“纯粹数学”所带来的“先 ② 范式转向。后者对于“语言学转向”的理解倾向于 天直观”(空间与时间直观)的丧失 。 关于逻辑实证的论述,表面上虽与前者同题,但又 在诗学理论中也能够找到两者交集的潜在证 似乎彼此无涉。 据。在《结构主义诗学》中,卡勒指出,诗学不发现和 但事实上两者在同一主题下的交集既有正面 派定“意义”,而是确立产生意义的条件。由此,他反 的,也有潜在的。较为正面的交集发生在1935年和 对“新批评”的解诗原则:“只有一首诗的文本和一部 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会议上,卡尔纳普和纽拉特的 《牛津英语词典》,即可提供比一般读者稍许透彻、深 ③ 争论使得逻辑实证主义真正在法国思想界开始占有 刻的解说。”可见,在卡勒看来,诗学并不依赖任何 一席之地。卡尔纳普所坚持的是基础语言的经验主 “赋义”,也不是对某种先在意义的发现。在结构主 义特征,并表达为可观察的断言,而这些断言所构成 义语言学的基本立场的论述中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