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散文欣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母亲散文欣赏   我母亲一生很累,生育了八个子女。   兄弟姊妹八人中,我因得了百日咳,给母亲累上添累。   家里没有零食哄嘴解馋,看到桌上舂好的藠头辣子,就叉了一坨喂进嘴里。没想到,惹恼了“百日咳”,变成了“千日咳”,甚至发展到“万日咳”的地步。不咳则已,一咳就是十几声、几十声、上百声,直咳得脸红筋胀脖子粗,直咳得鼻涕口水往下淌,直咳得上气不接下气,直咳得全家不安邻居心烦。就连小伙伴跟我开个玩笑,也会因吸入冷气而呛咳不止。严重的呛咳毛病,将我折磨得骨瘦如柴,身单力薄,长到六、七岁了,抬腿上个坎儿,都十分艰难。同龄的小伙伴们,都上小学二、三年级了,我还对bpmf、1234一无所知。   七八个儿女中,母亲最疼爱我这个的“可怜儿”。她悉心照料我,总结出了两条“宝贵经验”:一是不要冷着,二是不要辣着。为了防冷,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熬了很多个夜晚,给我纳了双千层底的布鞋,缝了件厚厚的棉袄,用满满的爱给我抵御可怕的风寒。为了防辣,每年腊月间,母亲做豆腐豆豉,都要专门给我做些没辣味的,千叮咛万嘱咐我一律吃不得辣味嘎。   我受够了咳罪,自然非常听话,从不敢越“辣”池半步。   咳病未愈,我的扁桃体又肿大起来,而且时好时坏。每次发病,都得找人“抠脖子”。可我命贱得很,得了如此毛病还偏要认人,非得一个白发老奶出手方才灵验。白发老奶用长柄木饭勺撬开我的嘴巴,用手指到灶洞里沾些黑黢黢的锅烟子,擩到我喉咙里,用力抠破扁桃肿块。这种土办法,颇有些消炎效果。奇怪的是,别人虽如法炮制,却总是不管事。现在想想,这个会抠脖子的老奶并无奥妙,纯粹是“心狠手辣”罢了。我每次被抠过后,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不过,唯有这血的代价,方才让我换得短暂的安生!   对于我的咳病,一位外村的老医生看了病开了药,安慰我母亲说:“不要紧的,按时吃药,到了十一、二岁,就会慢慢地好转了。”   果然,十一、二岁后,我的咳病真的好了。咳病一好,幸运之神也就宠爱上了我,让我背上书包,走进学堂,读了小学读初中,读了高中读师范。母亲仿佛看到了我光明的前程,对我愈加呵护和疼爱。她是个裹小脚的农村妇女,即使空脚进城走一遭都很不容易,但为了给我凑学费,每月两次走街上城,雷打不脱,不是肩挑蚕豆、麦子、辣子,就是身背大米,少则走三、四公里,多则要走十多公里。我父亲和哥哥姐姐忙于生产队抢工分,没有时间赶街。每次回家,母亲都累得筋疲力尽,我父亲和哥哥姐姐都劝说道:“就在挨近处卖卖算了,何消跑那么远啊!”母亲说:“多走几步,就能多卖几个钱呢。”   苦读十余年,我跳出了农门,当上了老师,母亲笑在眉头,喜在心里。无论是家里家外干多么繁重的活儿,哪怕是肩挑手拿很重的东西,都感觉轻松多了。闲暇做针线活时,她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哼起了优雅的小曲儿。美妙的旋律,细细的、绵绵的、柔柔的,时刻萦绕在我的耳边。   我臀部干瘦,工作几年后,被硬板凳坐起了老茧,无意中跟母亲说起了这事儿。想不到,母亲很快找了块绒布和花布,给我做了个座垫。这个座垫,十分漂亮而软和,绒布做面,花布做底,上绣一幅“喜鹊登梅”,羡煞了我的同事们。后来,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这个座垫提前“光荣退休”,保存到了我家的“家庭博物馆”里。   母亲不但给我这个“可怜儿”满满的爱,就是对来串门偷油吃的侄子、村里来要烧柴的女五保户、村外来要饭的叫花子,也同样满怀爱心。   “侄子”,是母亲的远房侄子,也是我的远房堂弟。他来我家串门,进了灶房,两眼贼溜溜地这看看那瞅瞅,趁我母亲出去洗菜,飞快地从油罐里舀了一勺猪油喂进嘴里。我在灶门口添火,自然看见了,私下向母亲打了“小报告”。母亲微微一笑,开导我说:“吃了就吃了,别跟外人说,他们家的生活比我们家还苦呢。”   我很听话,没有乱说乱讲,这事儿也就悄悄地过去了。   “五保户”,是我们村六七十岁的老妇,名叫阿金,衣衫褴褛,头发打结,走路像鸭行。本来,她的饮食起居全归生产队负责,但偶尔也有柴火接济不上的时候。她在附近人家要不到烧柴,就总爱跑到我家来要。母亲毫不含糊,笑眯眯地拿给她一条两条松毛卷、两三根木柴,至少够她做熟一顿饭。我和兄弟姐妹不给,母亲微笑着开导说:“五保户无儿无女,是世上最可怜的人啊。”   我和兄弟姐妹不讲,这事儿又悄悄地过去了。   “叫花子”,有外乡外村的,也有外县外省的。邻村来的,只要饭,多少不管,有无残汤剩菜也不管,要到要不到一会就走。远道来的,不要饭只要米,说是遭了“水灾、旱灾、虫灾、火灾”,不给就不走。母亲看到他们,没有迟疑,要饭就盛饭,要米就撮米,硬是用笑脸将他们一一打发出门。我和兄弟姐妹还是不同意,母亲仍然微笑着开导说:“不管叫花子要饭要米,都要笑眯眯地把人家打发走,不能给人家脸看。人啊,谁都会遇到难处啊。”   我和兄弟姐妹还是不讲,这事儿又悄悄地过去了。   母亲对人如此,对一头着瘟的小猪

文档评论(0)

llc6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