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②溶液导电性实验,可用并联装置,五种溶液同时进行,以便学生作对比观察,及时启发思考。(用蒸馏水配制) ③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实验,课本只要求学生设计方案,相应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课题3安排,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验条件,决定是否将该实验提前在本专题教学中进行。 ④学生物质分离(如蒸馏、萃取、分液等)的操作技能可在《实验化学》模块中再加以训练。 ⑤补充单质、酸、碱、盐关系实验-学生探究; ⑥可开设学生课外实验:圆珠笔油的纸上层析; ⑦建议把P17中的“观察与思考”改成“活动与探究”,并可以增加CCl4、酒精作为试剂的对比实验,溶质把溴改成碘; ⑧教学气体摩尔体积时可利用针筒、乒乓球、篮球创设情景、建立模型; P10:图1-6 图中把1mol的氧气装在气球里用来表示标准状况下氧气所具有的体积不妥。 P22:nB、cB应表示成c(B)、n(B)。 ⑨溶液的配制可提到概念前作为探究实验; ⑩建议“溶液的配制”及“物质的检验”两节课到实验室上课。附带胶体性质实验。 5、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 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 课程标准对于概念原理知识有哪些新的处理? 主题覆盖、多元线索、螺旋发展 注重核心观念的建构,理解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形成。 淡化枝节旁叶的内容,降低死记硬背的学习要求。 注重层次性、过程性和生成性的概念原理学习。 观念建构 认识功能 重新认识中学化学知识 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 化学反应与能量 物质结构与性质 概念知识 认识功能与指导作用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对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定性进入到定量层次,将宏观的质量、体积、浓度与微观的微粒个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定量关系 物质分类 将大量的物质进行整理。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整理,为新物质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如硫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通常会与哪些类别物质发生反应,那么硫单质可能也会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 电解质与电离、离子反应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例如,学习之前看到硫酸铜溶液看到的只是蓝色溶液,学习之后,看到的应是Cu2+与SO42-。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 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对物质分类的新视角,认识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的性质,例如,通过分析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实验看该物质能否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发生反应,从而验证它是否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 从新旧课程比较来看 重视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转变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发挥概念原理的认识功能,因此,需要避免仅仅就事论事地处理概念知识; 突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因此,需要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 事实为本的知识教学要转化为观念和理解力建构为本的知识教学 《化学1》微粒的大小、间距、数量和重组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 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微粒间距离和运动方式的变化; 物质分散系反映了分子、微粒集合体等微观粒子的大小; 电解质电离产生的微观粒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化学2》微粒结合方式、顺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 教材中物质微粒性观念的建构 化学观念 事实性知识 过程方法知识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原子 (微粒间关系) 电荷关系:原子呈电中性 质量关系:原子的质量集 中在原子核上 具体性知识 物质由不同层次的微粒构成 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结构 1.教材中图1-32,构成物质的微粒示意图,帮助学生建构物质是由不同层次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结构。 2.教材中表1-7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和电量中的数据。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电荷、质量)观察, 3.教材中表1-8中的数据,帮助学生从分析数据中发现,质子数(Z)、中子数(N)之和与的相对原子质量非常接近,因此常用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质量数)来近似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帮助学生得出以下电荷、质量这两个关系: 电荷关系:质子数(Z)= 电子数 质量关系: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教材设计思路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目标不应单是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上,更要意识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的意义何在,及对分类意义的体验。 例如: 电解质的电离 不应只是为了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概念;不只是为了会写电离方程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