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因的运载体—质粒 基因工程操作 基因工程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阅读:P104 基因工程应用 1 基因工程育种:将一些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出抗虫棉花等植物新品种。将人的有关基因转移到动物细胞,得到含有人干扰素的羊奶等。 2 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如将人的胰岛素基因等导入细菌中,由细菌生产出人的岛素。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吗? **阅读教材P105、资料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讨论后发表意见 7.(8分)上图为利用基因工程形成转基因番茄的过程。 (1)请写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① ② ③ ④ (2)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有: ①“剪刀” , ②作用部位是图中的 ③“针线” , ④而图中A代表着 。 提取目的基因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和D DNA连接酶 质粒或基因的运载体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 (二)练习 基础题 1.基因工程的操作通常包括以下4步: (1)获得目的基因(外源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 3.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农杆菌、动植物病毒等。 2. 拓展题 1.提示:这是因为在基因水平上,人和细菌的遗传机制是一致的。细菌和人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子,都遵循中心法则。因此,通过基因重组,细菌能够合成人体的某些蛋白质。 2.提示:例如,可以向客户说明农场具备相应的安全检测设施和措施,已经领取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产品中所含有的成分都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产品经过试用表明对人体无害等。 3.提示:例如,“转基因土豆──肝炎患者的希望!!”等。 * 将植物中控制颜色的基因移植到鱼体中. 育种方法 方法 原理 优缺点 实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实例分析: 水稻育种:甲 :高杆(A),抗病(B); 乙:矮杆(a),不抗病(b). 思考: 1.如何能培育出矮杆又抗病的新品种? 2.设想在新品种的培育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一困难? 分析:P:高杆抗病 X 矮杆不抗病 F1: 高抗 F2:高抗 高不抗 矮抗 矮不抗 X 思考:F2有了符合要求的性状,可以拿来做种吗? P: AABB X aabb F1:AaBb F2: 9A-B-: 3A-bb : 3aaB- : 1aabb; X aaBB 子代:aaBB:无性状分离;留种 aaBb 子代:有性状分离;淘汰 X X 1 什么是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将 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 原理是什么? 原理:基因重组 思考与讨论 3 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优点:集中优良性状 不足: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不能创造新基因.杂交后代性状分离 、育种进程慢,过程烦琐,只能在同种生物之间进行 4 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有其它育种方法吗? 例⑴:我国科技人员用60CO产生的射线 照射水稻萌发的种子,培育出优质 高产、抗病虫害强的新品种。 例⑵:1945年爱尔兰科学家费来明发明青霉素以来,世界各地科学家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处理青霉,将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几千倍,价格下降到原来的几万分之一。 紫外线照 射处理 例⑶:1987年,我国科学家将普通青椒种子搭载在人造卫星上使之接受宇宙射线照射发生基因突变,培育出产量特高,质量特别好的“太空椒”。 诱变育种 :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 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 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能够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优良 变异类型。 :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 个理想性状。 概念 优点 局限性 解决方法 :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要一年,则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的品种至少需要几年? P 高杆抗病 DDTT × 矮杆感病 ddtt F1 高杆抗病 Dd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