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鲤鱼的百裥裙
林海音
教学目的
1、了解林海音的创作。
2、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金鲤鱼的悲惨命运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林海音创作概述
1、作家介绍
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苗栗县。 她生于日本大阪,长于北平,1948年(28岁)返回台湾。所以,北平、台湾都是她的故乡。其父亲林焕文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民族意识很强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周围团结了一批台湾有识之士。林焕文结婚后到日本经商,林海音出生她后父亲便携带妻儿回台湾,不久又举家迁居北京城南定居。
? 她12岁小学毕业那年,叔父惨死于日寇严刑拷打之下,父亲前往大连收尸,悲愤至极,回到北京后便一病不起,告别人世。英子便挑起帮助母亲照管幼小弟妹的担子。 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许多作品故事情节和人物总是连结着海峡两岸,表现了两岸相通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感情。如《城南旧事》。 林海音曾就读于师大附小,春明女中,后考入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北平《世界日报》当记者。她在北京受教育时,受到五四新思想影响,写过新诗,演过话剧。1948年她和丈夫带孩子一起回到故乡台湾。所以她说:“台湾是我的故乡,北平是我长大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 回到台湾后,台湾《国语日报》1948年10月创刊时,她被聘为编辑。《联合日报》1951年9月创刊时,她又被任命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1957年11月《文星杂志》月刊创刊时她任编辑,同时又兼作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4月她自己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年《纯文学》月刊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林海音任《联合日报》副刊主编期间,她无私地扶植了台湾文坛上命运乖蹇的作家,像杨逵、钟肇政、郑清文、钟理和等。她也辛勤培养了许多新生代作家,袒露了她崇高博大的胸怀。所以,林海音是一位深受台湾作家群敬重的著名女作家。作为林焕文的后代,她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利用她负责的文艺阵地,团结了一批台湾本土作家,还培养和扶植了一批台湾文学新秀。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 ?? ?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