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题分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处于“滞胀”时期;二是尼克松主张权力和资源要回到全体人民手中,突出的是政府要放松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这是新自由主义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B项是对材料局部信息的误读;C项与材料的主旨相悖;D项错在“恢复”一词,材料突出的是适度减少国家干预。 答案:A 【教材补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变化——关于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1.凯恩斯主义:二战后初期凯恩斯主义被广泛应用,其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投资、消费、生产、就业,即通过扩大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战后初期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失灵。 2.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其共同点是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 (1)货币学派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因此要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2)供给学派理论主张“供给决定论”,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稳定增长,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进行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 角度三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典例3】 (2017·全国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试题分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53年苏共中央对农民报酬的改革,设问角度旨在强调主观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长期发展受限,农业落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发展农业需要农民积极生产,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 答案:A 第2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当代资 本主义 的新 变化 (1)2017·全国Ⅲ卷,35:从尼克松政府措施考查凯恩斯主义的失灵 (2)2016·全国Ⅲ卷,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制度 (3)2016·海南卷,23:第三产业发展 (4)2015·海南卷,20: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5)2014·海南卷,22:西欧经济逐步走出滞胀 (6)2012·海南卷,22:西方福利政策的发展 1.高频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备考策略:(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与政治学科的知识高度重合,因此该部分不建议深入挖掘。主要关注福利制度的利弊得失。(2)苏联的经济改革近几年考查较少,复习时应明确三次改革的内 容、特点及结果。 苏联社 会主义 改革 2017·全国Ⅲ卷,34: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抓主干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条件: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增长。 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4.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5.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6.评价 (1)使穷人受惠不少,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2)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等负面影响。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 (2)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