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肺出血性梗死 (1)肉眼:多见于肺下叶,梗死灶呈暗红色,锥体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部位于肺膜。 (2)镜下:梗死灶内充满血液,肺泡结构不清。 3、肠出血性梗死: 多见于小肠,梗死灶呈节段性,暗红色或紫黑色,肠腔内充满血性液体。 四、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1、 影响:取决于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部位及有无细菌感染等因素。脾、肾小范围梗死对机体影响不大,若心、脑等重要器官梗死,轻者出现功能障碍,重者导致死亡。 * 2、结局:小的梗死灶被机化形成瘢痕;大的梗死灶不能被完全机化,而由纤维组织将其包裹,并发生钙化。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教学目标: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后果。 2.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对简单的病例进行 初步的分析讨论,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充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 类型: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指动脉血液流入过多而致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的血量增多。 * (一)原因:由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舒血管活性物质所致。 生理性充血:功能代谢增强,如运动。 病理性充血: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器官 * (二)病理变化: 1、肉眼:大,色红。 2、镜下: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 (三)后果: 大多在原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氧、营养多,功能代谢增强对机体有利;但若动脉已有病变 ? * 二、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 (一)原因: 1、静脉受压,如绷带包扎过紧、肿瘤压迫局部静脉; 2、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如静脉内膜炎性增厚、静脉内血栓形成; 3、心力衰竭,如心梗。 (二)病理变化: 1、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 2、肉眼:大,暗红或紫红色,甚至紫蓝色(紫绀), 质实。 (三)后果: 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4、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脏器的淤血 1、慢性肺淤血 多见于左心衰 (1)肉眼:大,重量增加,暗红色,质实,切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泡沫样液体流出。 * (2)镜下: 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泡间隔增厚; 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其中常含红细胞、巨噬细胞、心衰细胞(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痰呈褐色 长期-----肺褐色硬化 2、慢性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 (1)肉眼:大,重量增加,质实,暗红色; 切面 “槟榔肝” * (2)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充血;淤血区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边区肝细胞脂肪变性。 长期-----淤血性肝硬变。 * 第二节 出血 一、概念:出血指血液从心血管腔内流出。 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内出血可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者称积血,如腹腔积血、心包积血;体腔内可见血液或凝血块。发生于组织内的出血,量大时形成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等;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点,较大的出血灶形成瘀斑。 二、原因和类型 * (一)、破裂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常见的原因有: 1、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如刀伤; 2、破坏性病变侵蚀血管壁,如肺结核; 3、心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如心梗、动脉瘤。 (二)漏出性出血:指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自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原因: 1、血管壁损害,如缺氧、感染。 2、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如再障。 3、凝血因子缺乏,如DIC、肝细胞受损。 * 三、病理变化 (一)新鲜的小出血灶: 1、肉眼:呈暗红色,随着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呈棕黄色; 2、镜下: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二)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