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5.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5.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 5.3 地下水按化学成分的分类 5.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 颜色 味(味道) 嗅(气味) 透明度 相对密度、导电性及放射性 温度 地温——影响地温的热源:太阳辐射和地热 具有周期性的昼夜变化和年变化 地温可分三个带: 变温带:位于地壳的最表层,其温度变化受太阳辐射热的控制。其温度的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此带由于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地下水的温度具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点。 常温带:指地温的年变化幅度<1℃的地带。一般年常温带的温度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在相当于海平面的地区约高0.8℃,在海拔200~500m的地区约高1~2℃。年常温带实质上是太阳辐射热与地球内热共同影响的热平均带。此带地下水的温度表现为周期性年变化的特点。 增温带: 在年常温带以下,温度主要受地球内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升高。 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升高1℃所需增加的深度 33m/℃ TH——H深度处地下水的温度,℃ TB——年常温带温度, ℃ H——地下水循环深度,m h——年常温带深度,m G——地热增温级,m/ ℃ 地下水的温度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很大影响。 地下水按温度的分类 颜色 水中存在物质与水的颜色关系 颜色一般用标准颜色的溶液或有色玻璃片来对比 味(味道) 取决于水中溶解的盐类和有机质 水中物质与味的关系 嗅(气味) 取决于水中所含的气体成分和有机质的含量 气味强度等级分类 0 无 没有任何气味 I 极微弱 有经验分析者能察觉 II 弱 注意辨别时,一般人能察觉 III 显著 易察觉,不处理不能饮用 IV 强 气味引人注意,不能饮用 V 极强 气味强烈扑鼻,不能饮用 透明度 地下水通常透明、无色,当水中含有某种离子、胶体、有机质或悬浮物质时,透明度将降低。 地下水透明度的野外鉴定特征 地下水的相对密度、导电性及放射性 相对密度:取决于水中所含盐分的多少。当地下水中溶解的盐分较少时,比重近于1。当水中溶解了较多的盐分时,比重可达1.2~1.3。 导电性:地下水的导电性取决于其中所含电解质的数量与性质(即各种离子的含量与离子价),离子含量越多,离子价越高,则水的导电性就越强。 放射性:取决于其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地下水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都具有放射性,但其含量一般极微,循环于放射性矿床的地下水其放射性相应增强。 5.2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不同成因的地下水,它的原始成分不相同,另外同一种成因的地下水,也由于后期循环过程中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导致它的化学成分发生很多变化。 化学成分:气体、离子、微量元素、其他(胶体、有机质、细菌) 5.2.3 地下水中的主要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溴、碘、氟、硼 5.2.4 地下水中的其他成分 5.2.4 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性质 酸碱性:取决于水中H+的浓度,PH表示 当PH8时,随着PH值增高,水中HCO3-含量增大,CO2减少;当PH8时, HCO3-随PH增大减少, CO32-含量增高。 硬度:由于含有Mg2+、Ca2+而具有的性质 总硬度:水中所含Ca2+ 、 Mg2+总量 暂时硬度:将水加热至沸腾,水中部分Ca2+ 、 Mg2+ 将与HCO3-作用生成沉淀,使水中Ca2+ 、 Mg2+减少,减少的这部分Ca2+ 、 Mg2+含量称为暂时硬度 永久硬度:水沸腾以后仍留在水中的Ca2+ 、 Mg2+ (=总硬度—暂时硬度) 碳酸盐硬度:水中与重碳酸根离子相对应的Ca2+ 、 Mg2+ 、离子的含量。一般大于暂时硬度 硬度表示方法: 每升水中钙、镁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德国度:每一度即相当于每升水中含有10mgCaO 。 矿化度:地下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量。表示含盐量的大小(g/L) 地下水的矿化度与化学成分有关,低矿化水常以HCO3-和Ca2+为主要成分;高矿化水常以Cl- 、 Na+为主要成分 分类:低矿化水、弱矿化水、中等矿化水、高矿化水、卤水 5.2.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溶滤作用—水岩相互作用时发生 浓缩作用—蒸发排泄时发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