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课件(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 from 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伤痕文学 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较早引起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而“伤痕文学”命名则源于卢新华的《伤痕》。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的《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啊!》等则引发了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伤痕文学”的思想内容 早期的“伤痕文学”主要表现祖国在动乱之中的巨大灾难,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青春、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凌辱与毁灭,爱的痛苦与失落以及人的非人遭遇, 这一切都表现出对以往极左路线和政策强烈的否定和批判意识。在涉及个人经验、情感时,则有着比较浓重的伤感情绪。作品中充斥着对当下和未来的迷惘、失落、苦闷和彷徨。 “伤痕文学”的美学特征 “伤痕文学”呈现明显的“伤痕”格调,具有悲剧美学风格。但从艺术审美来看,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不高。刚刚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 “伤痕文学”的意义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 一、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二、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伤痕文学”的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作品的情感表露也趋于肤浅。 第三,“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作品。 最后,“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二、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以茹志鹃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发端。 “反思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比之伤痕文学,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代表作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古华《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反思文学”代表作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戴厚英《人啊,人》 王蒙《布礼》、《蝴蝶》、《相见时难》 “反思文学”代表作 谌容《人到中年》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 “反思文学”代表作 方之《内奸》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三、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以蒋子龙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辛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农村题材“改革文学”代表作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 何士光《乡场上》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 城市题材“改革文学”代表作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柯云路《新星》 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 王蒙《坚硬的稀粥》 四、寻根小说 通常我们把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一股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挖掘的小说创作潮流称

文档评论(0)

金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