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2西方音乐作品赏析讲义(略).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讲 义(略) 前 言 一、什么是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二、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 仅满足于感官刺激的欣赏是一种比较肤浅的欣赏,而进入感情的体验和理性的欣赏,才是更高层次上的欣赏。以往的理论通常按照音乐欣赏水平的高低,将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动听。 感情的欣赏:对乐曲表现的基本情感有进一步的体验和把握。 理智的欣赏:在较高的层次上对作品的音响、思想感情、表现意义等做知识性、专业性的赏析。 三、音乐欣赏应具备的几个方面 (1)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2)创作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个性等的了解。 (3)弄懂乐曲的题目或标题的意思。 (4)欣赏者应注重提高音乐记忆的能力。 (5)积累和丰富直接的、间接的生活经验和形象记忆,以提高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6)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知识。 第一章 巴罗克时期音乐作品的赏析 巴罗克(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文,原意为“怪异的、不规则形状的珍珠”,它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巴罗克风格在音乐中的产生与发展要比文学、建筑和美术方面稍迟,通常以歌剧的诞生为上限,1750年巴赫的逝世为下限。 巴罗克时期诞生了两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巴赫与亨德尔,他们的音乐创作代表着巴罗克时代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 一、[德]巴赫作品赏析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被誉为“音乐之父”。巴赫经过一生的努力实践,不论在复调音乐与和声的发展上、管风琴和钢琴的演奏技巧、作品的创作及教材的编写,以及对十二平均律的提倡和示范性的运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誉为“不可超越的大师”。贝多芬说“巴赫不应该叫‘小溪’(德文中Bach即为小溪之意),他应该叫大海”。 1、《F大调创意曲》——二部创意曲第8首 第一段主题: 创意曲(Invention英、法) 创意曲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它通篇采用自由对位和模仿手法把一鲜明简洁的动机(主题音调)即兴发展(类似小赋歌曲)而成。1723年由作曲家巴赫首创了这种复调音乐体裁,并作有二声部和三声部《创意曲》各十五首。 2、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 这首小提琴曲原是巴赫创作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首乐曲,全曲由序曲、咏叹调、加伏特舞曲、布列舞曲、基格舞曲五首乐曲构成。第二曲“咏叹调”只由弦乐组演奏。以后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中以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改编的小提琴曲最为著名。他将原曲的D大调改为C大调,使乐曲的主旋律完全在G弦上演奏(其余作为钢琴伴奏部分),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因此被称为《G弦上的咏叹调》。 主题: 这首 “咏叹调”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中以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改编的小提琴曲最为著名。他将原曲的D大调改为C大调,使乐曲的主旋律完全在G弦上演奏(其余作为钢琴伴奏部分),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因此被称为《G弦上的咏叹调》。 咏叹调(aria 意) 咏叹调是歌剧或清唱剧中一种结构完整的抒情独唱曲体裁。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集中体现剧中某一人物形象或心理上的刻画,篇幅较大。咏叹调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常作为音乐会独唱曲目演唱。 宣叙调(recitativo 意) 亦称“朗诵调”,是歌剧或清唱剧中的一种独唱曲体裁。宣叙调的歌词常用说话语气的散文形式写成,旋律接近于朗诵,节奏自由,常用于咏叹调之前。它或是剧中人物的独白,或是对话,起到叙述情节、介绍人物的作用。 二、亨德尔作品赏析 亨德尔:(1685-1759)德国作曲家。他自二十七岁起定居英国,对英国的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乐家。 1、合唱曲《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是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中最著名的一首合唱曲。哈利路亚原意是“赞美神”,是基督教中信徒们赞美上帝时的习惯欢呼语。 第一段主题: 清唱剧(Oratorio意)一译“神剧”、“圣剧”。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化妆演出,其后亦有采用世俗题材者。十七世纪中叶发展为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如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四季》。现代作曲家常用这种体裁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清唱剧以合唱为中心,合唱曲占统治地位。 2、小提琴曲《广板》 小提琴曲《广板》选自亨德尔的歌剧《塞尔斯》。它是歌剧第一幕第一场中塞尔斯在宫中花园里,见到绿叶青葱的枫树,触景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