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第27卷第2期--中枢神经放射学 定义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可分为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两种,通常是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 CVST影像学表现分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即血栓本身的征象; 间接征象即血栓继发的脑实质损害,包括脑水肿、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内出血。 既往对于CVST的影像学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然而在CVST的起源及其发展延伸和分布情况、CVS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联系方面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 CVST的起源部位; 发展延伸和分布规律; 血栓与脑实质病变之间的联系。 资料与方法 病例:34例 8 层、16 层螺旋CT和Siemens 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 GE Signa 1. 5 T超导型MRI扫描仪,平扫方位和序列包括:矢状位SE T1WI、横轴位SE T1WI、FSE T2WI、T2-FLAIR 和DWI。 MRV为2D TOF法成像。 统计静脉窦血栓的累及部位,并以SE序列矢状位T1W I血栓的早期信号演变为依据,推断受累的先后顺序。 比较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侧窦时与单纯侧窦血栓时脑实质病变的差异。 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CVST: (1)增强CT或MR I:病变静脉窦连续多个层面显示“空三角征”; (2)MR I平扫:至少两个不同的方位T1W I显示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高信号或等信号,其他序列显示相应的信号异常(因发病时间不同而异) ; (3)MRV:显示静脉窦信号缺失,伴局部脑静脉异常(局部静脉稀疏减少或不规则增粗,侧支循环形成) ; (4)DSA显示静脉窦闭塞,引流区脑静脉异常(血流速度减慢,侧支循环形成及脑静脉闭塞等) 。 结果与讨论 一、CVST的累及部位及其分布 二、CVST的信号差异 三、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侧窦时与单纯侧窦血栓时脑实质病变发生率的比较 CVST的累及部位 该组资料显示,静脉窦血栓多为连续性分布(33/34)累及多个静脉窦(32/34)或在一个静脉窦内呈空间连续性分布(1/34),尤其是全程上矢状窦经窦汇与至少一侧侧窦同时受累(伴或不伴其他静脉窦或大脑深静脉受累)的比例较大(19/34); 提示若发现上矢状窦血栓应积极寻找侧窦受累的证据以免漏诊。 图1~3 例1。第5天MR I平扫T1W I。血栓累及整个上矢状窦呈等T1 信号(弯箭) ,右侧侧窦血栓(白箭)已出现短T1 信号,而对侧侧窦血栓(黑箭)仍为等T1 信号  CVST累及的发生率而言, 文献报道CVST 累及上矢状窦最常见(72%) ,其次为侧窦(70%),该组资料与之一致。 CVST的信号差异 CVST的MR I信号随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其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化学演变,与脑实质内血肿的演变相似; 演变的顺序依次是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只是不形成含铁血黄素环。 完整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T1W I上表现为等信号、T2W I上明显低信号; 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时T1W I变为高信号, T2W I仍呈低信号; 随着红细胞溶解后血红蛋白释放出细胞外, T1W I及T2W I上均显示为高信号; 2~3周时逐渐变为T1W I上等信号、T2W I上高信号,其后信号逐渐降低为血栓机化和再通的表现。 这表明静脉窦血栓的信号演变时间可稍有先后,以上矢状窦最早出现高信号最常见,这可能是因为上矢状窦首先出现血栓然后向下延伸经窦汇累及一侧或双侧侧窦。 提示血栓常顺血流方向 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侧窦时(A组)与单纯侧窦血栓(B组)时脑实质病变发生率的比较 本组患者病程中存在血栓继发的脑实质病变共26 例, 首次检查即存在脑实质病变共18例。 脑实质损害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是静脉压力增高、血脑屏障破坏所致的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以及相继出现的静脉性脑梗死、出血。 A组17例患者中12例出现脑实质病变,其中仅1例位于颞叶, 其余11例均为单侧额叶和/或顶叶脑实质损害( 8例)以及双侧额顶叶脑实质损害( 3 例) B组11例中共8例存在同侧颞叶(7例)或枕叶( 1例)的脑实质损害。 作者认为该组资料显示: A组病例,脑实质损害主要发生于额、顶叶; B组病例,脑实质损害主要发生于同侧颞叶或枕叶。 经统计学检验两种情况颞枕叶脑损害的发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提示首先发生血栓的部位容易造成脑实质损害,而延伸累及的部位不易造成脑实质损害。 首先发生血栓的部位易造成脑实质损害原因可能是: 血栓可以首先起源于脑静脉或脑静脉汇入静脉窦处附近的静脉窦内,一方面造成脑实质损害,另一方面顺血流进入静脉窦并在静脉窦内延伸。 血栓延伸累及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