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讲戏艺术特点和其价值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福建平讲戏艺术特征及其价值探析 姓 名: 胡燕婷 学 号:班 级: 艺学1502 专 业: 艺术设计学 目录 TOC \o 1-3 \h \z \u 第1章 概述 - 2 - 1.1 平讲戏的历史渊源 - 3 - 1.2 平讲戏的发展脉络 - 4 - 1.2.1萌芽阶段 - 4 - 1.2.2发展阶段 - 5 - 1.2.3鼎盛阶段 - 5 - 1.2.4建国后屏南平讲戏的情况? - 7 - 第2章 平讲戏剧目情况 10 2.1剧目目录 10 2.2代表剧目及大纲 11 第3章 平讲戏的艺术特征 14 3.1唱腔与乐器 16 3.2角色行当与身段科介 18 3.3特色技艺 19 3.4服装与化妆 20 3.5舞台与布景 20 第4章 平讲戏传承现状及价值 21 4.1平讲戏传承现状 21 4.2平讲戏现实意义及价值 21 第5章 结语 23 第1章 概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不断进步,人们似乎越来越沉浸手机、游戏、电视剧,占据了大部分人生活的重心。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被社会被世界忽略这个便是来自于福建的戏剧--平讲戏(图1-1所示)。 图1-1:平讲戏,图片来源:作者拍摄1.1 平讲戏的历史渊源 图1-1:平讲戏,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是明末清初流行于闽东民间的“驮故事”(也称“肩头棚”)表演艺术演变而成的,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起源于福建屏南,流行于闽东北及福州等广大地区。它用当地方言唱,平俗如讲话,因而得此名。经调查发现,自清初以来,屏南全县有一百一十五个村庄办过平讲戏。从屏南平讲戏的班社发展情况来看,福建平讲戏的发祥地就在屏南。 龙际平讲班建于康熙年间,前身由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耿军和屏南龙岗寨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的“江湖班”逐渐衍成。明末平讲戏名旦张志慎,二十岁从艺,三十岁成名,被后人称为平讲戏“一代宗师”,就是从龙际平讲班出道的。 ?一九八四年,在屏南棠口乡龙源村陆姓老艺人家里,发现了清嘉庆年间该村龙源平讲班遗留下来的两箱戏装,共三十一件,内有生、旦、净、末等角色穿戴的衣裙、莽挂、帽盔等,刺绣精美,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所发现的数量最多、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古戏装。图 图1-2:富春公园平讲戏活动基地揭牌,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东山岗,平讲班,台搭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演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当地传统民间流传的歌谣,可见屏南平讲戏的盛极一时。在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期,平讲戏与儒林戏、江湖戏开始结合俗称“三合响”,形成今日闽剧的雏形。 儒林戏、江湖戏已不复存在,仅音乐唱腔保留在闽剧里,而平讲戏依然以独立的形式在屏南存留。受各种因素制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平讲戏基本停演。屏南开始开展平讲戏艺术的抢救挖掘工作,又使平讲戏焕发新的光芒。屏南平讲戏已被中国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1.2 平讲戏的发展脉络 经调查发现,自清初以来,有115个村庄办过平讲戏,从屏南平讲戏的班社发展情况来看,可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鼎盛阶段。 1.2.1萌芽阶段 自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6)的130多年中,是屏南平讲戏的萌芽阶段,当时是处于“官腔”改用方言的改革时期,全县只发现龙氵示上村和下村(今际头村)、九洋谢厝、下大碑以及忠洋、兰溪等村办有平讲戏。龙氵示?上村平讲班,据际头下村张氏族谱记载和相传,建于康熙初年,该班前身是耿精忠与龙岗寨主张良瑞兄弟策划反清复明时引进来的“江湖班”逐渐衍成。该班的名旦张志慎,生于明末崇祯庚辰年(1640年),卒于清康熙丁酉年(1717年),他二十岁从艺,三十岁成名,后人称他为平讲戏一代宗师。他于清康熙九年(1671年)迁居龙氵示下村,是际头下村溪头族张氏开基始祖,至今繁养15代330多年。? 清乾隆十年(1746年),九洋谢厝办有平讲班。该村恩贡谢昌朝之子谢天鉴,当时正在攻读诗书,因爱好娱乐,在课余时间经常到祠堂里去看教戏,时间久了就学会唱词道白,戏师傅发现他是个戏剧人才,就想方设法把他强逗入班,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旦角,并能改编剧本,他为平讲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嘉庆年间的际头下村八家族绅士张旭偃(1733—1802年),他家财豪富,又爱好雅乐,招收一批当地弟子,创办平讲儒家班,培养出一大批平讲戏人材,逢年过节、婚喜寿庆,常演戏庆贺。乾隆十六年的知县李应明在招举乡贤耆宾时,特赐“赤松烟霞”匾额一块给予褒奖。 1.2.2发展阶段 自清嘉庆至道

文档评论(0)

137****48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