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批判与重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PAGE 15 页 共 NUMPAGES 15 页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批判与重构 张照东* * 张照东,厦门大学法学博士、华侨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研究院副教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厦门大道之行律师事务所律师。E-mail: falv@ 【内容摘要】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表现。我国《劳动法》从颁布实行至今,已经走过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但现在看来,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已经显露出很多弊端与不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对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重构一个更加合理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才能真正体现《劳动法》的价值取向,确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劳动法 争议解决 批判 重构 目次 前言——关于本课题的创作背景 一、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概述 二、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重构 前言——关于本课题的创作背景 2000年,民工全城围堵工头;2001年,民工绑架工头全家;2002年,民工为讨薪以跳楼自杀相逼;2003年,出现了“讨薪明星”熊德明;2004年,农民工为讨薪开吃安眠药;2005年初,农民工王斌余因讨薪而杀人。此外,湖北农民胡兴英向工头任某讨要4000元工钱未果,愤而将油漆泼向自己与工头后点燃;胡兴英经抢救无效死亡,工头任某被严重烧伤。就在胡兴英不幸死亡的第三天,从沈阳到哈尔滨打工的曹庆也是因为自己与工友的十几万工钱要不回来,一气之下把一瓶汽油倒在身上点燃自焚,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落下终身重度残疾。《新京报》2005年9月24日。这样的新闻就像煤矿矿难一样层出不穷,我们也 《新京报》2005年9月24日。 民工讨薪到底有多难,没有切身体验过的人,恐怕是很难说得清的。仅从维权成本来看,据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11月中旬,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1000亿元。而为索回这1000亿元欠薪,整个社会需付出至少3000亿的成本。这是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维权成本所作调查得出的结论。《中国青年报》2005年6月9日。由于依法维权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程序繁琐,处理时限过长,而且付出巨额成本后许多权利不能得到维护,或者处理结果不能弥补其维权过程中付出的巨额成本,所以许多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合法方式解决争议,有的甚至通过偏激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权益。 张瑞东 《中国青年报》2005年6月9日。 张瑞东:《“赔本维权”拷问民工救济机制》,《海峡导报》2005年6月10日, /docc/v_news.asp?vid=25869 ,2005-9-27。 枫叶飘扬:《今年讨薪能不再难吗》,《海峡导报》2005年9月25日第A16版, /docc/v_news.asp?vid=36380 ,2005-9-27。 面对这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法律制度。按理说,有纠纷,找政府,上法院,就应当能够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有健全的法律救济途径,工人何必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呢?但是,现实如此,不能不令我们对现行的法律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保护工人权利的法律是什么?当然是《劳动法》。《劳动法》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劳动法》第1条开宗明义指出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表明《劳动法》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样是一部“身份法”,是以维护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和价值取向的法律。就如梅因提出的“从身份到契约”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一样, 梅因:“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参见[英]梅因著:《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7页。这种以维护弱者利益为使命的“身份法” 梅因:“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参见[英]梅因著:《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7页。 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定型于1995年《劳动法》的施行。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社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对单位的高度依附程度,劳动关系相对简单,劳动纠纷数量少,大部分可以经调解或仲裁解决。 赵文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需要改革》,《新民晚报》2002年1月 6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入,社会变迁,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独立利益日益明显区分,矛盾也日渐增多。 赵文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需要改革》,《新民晚报》2002年1月 6日。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以来,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提起诉讼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1995、1996年近30%左右,1997-2001年近50%左右,劳动争议的处理呈现诉讼化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