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耆老会与明代莆田八老会成员简介
耆老会是中国古代以致仕官员为主要成员组成的老年会社,又叫真率会、尊老会,或根据成员人数称五老会、七老会、八老会、九老会等,又有成员年龄相同的,称同甲会。见诸记载的最早的耆老会是唐代白居易组织的九老会,为唐代仅见。宋代耆老会则明显增多,并分布于广大区域,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统计出宋代耆老会13个。耆老会本身是一种怡老性质的团体,故会社规约多标榜真率,以高其趣。但由于其成员均为德高望重的耆宿,或为致仕官员,或为地方领袖,故往往成为地方士大夫交往群体的核心,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作为一个社会精英群体,它们客观上起到的是士绅身分优势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官本位社会价值体系的强化,并往往对地方社会秩序产生影响。另外,随着耆老会的发展,一些在职官员和闲职官员为风气所及也开始组建耆老会,他们固有的政治身分为耆老会加入了新的元素,有时会对当时的政治气候造成较为重要的影响。
江南地区耆老会的发展,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早在明正统年间,杭州的耆老诗会已趋兴盛。尽管致仕官员的比重越来越大,诗会主旨却一直停留在单纯的怡老优游阶段。但诗会至多表示一下感恩朝廷之心。表面上看,京城雅集的风尚已盛行地方,但中央文学的内在精髓却未能融入地域文学活动之中。明嘉靖年间是耆老会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嘉靖六年(1527)成立的莆田逸老会在当时名气很大,诗会由前兵部侍郎郑岳首倡,远慕北宋耆英会敌事,近援元末壶山文会之例,合右副都御史林茂达、四川按察副使吴希由、贵州按察副使林有年、广东道监察御史林季琼、潮阳知县宋元翰、处士林家绩共七人,举会赋诗于梅峰别业,以登临酬唱为娱。“尤喜奖掖后进,士夫家食者,劝其著书,为不朽事业,闻者有所激励。”郑岳撰《逸老会图记》,特意强调诗会的教化作用:“夫老成典刑,风教之助也,然则今日岂徒宴游为邪?”至嘉靖十一年(1532),兵部侍郎林富、大理寺丞李廷梧亦预会,得九人,时称“莆田九老会”。隆庆三年(1569),莆田士大夫复举逸老会,与会致仕官员有南京工部尚书康太和、南京刑部尚书林云同、云南知府郑弼、潮州知府陈叙、衡州知府林允宗、广东布政司参议雍澜、南京户部主事柯维骐、长芦盐运使林汝永八人,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特别是康太和,在翰苑任职二十年,颇有文望,与关中王维桢齐名,人称“康、王”。他是嘉靖后期莆田士人在京城政界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地方上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起着一个文风标向和引导的作用。
雍澜(1492-?)字斯道,号见川。莆田城关大度街(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人。曾祖雍志征,祖雍贵玉,父雍汝和,母陈氏,兄雍鸿、鲸,弟鲲、鲤,娶陈氏。弘治五年(1492)九月二十二日生,行五。嘉靖七年(1528)福建乡试刘汝楠榜第43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08名,嘉靖十一年(1532)林大钦榜二甲第68名进士。观户部政,授户部主事,榷税临清,不以羡余入私橐,升户部员外郎。嘉靖十七年二月(1538)升广东按察司佥事,兴学助教,十八年(1539)檄饶平知县招抚海寇,并亲到信宁都黄芒等村置社学、立保约,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任间曾游五华县(今属广东)狮雄古塔,作诗:“塔岗浮高俯入湾,流霞沉碧撼三澜。泛槎何处寻仙子,消息盈虚指顾问”。隆庆三年(1569),与另七位年逾七十的士大夫复举逸老会,时称“莆田八老会”,以吟咏为娱。
林汝永(约1494-约1573)字君修,号南松。城关右厢人。祖父林洪元。嘉靖元年(1522)福建乡试丘愈榜举人。授南乐县(今属河南)教谕。嘉靖七年(1579)典试浙江,以学行擢国子监博士,侍经筵,赐品服。改南京户部主事,榷税淮关,清介自持,漕运御史周金每称其:“林闸汝永有守”。历郎中,出知思恩府(今属广西),值瑶僮乱,汝永设计擒之。总制张经,御史陈宗夔上其事、赐白金三十两。以母丧归,服除补黎平府(今属贵州),嘉靖三十四年(1555)迁长芦盐运使,奏减拖欠盐课十余万两,灶人德之。致仕归,隆庆三年(1569)在乡与士大夫结“八老会”,赋诗为娱,杜门屏迹,卒年80岁。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康大和(1498-1577)字原中,一字顺卿 。莆田县崇福里前康(今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人 。曾祖康逊安,祖父康良义,父康长源,母崔氏,弟康大充,娶崔氏,子康一韩、康一俊。明代书法家、史学家。弘治十一年(1498)十月初七日生,行一。少年丧父,家清贫,笃志好学,质实敦厚,不事表举。嘉靖十三年(1534)福建乡试杨子充榜第69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2名,嘉靖十四年(1535)韩应龙榜二甲第9名进士。四月授翰林院庶吉士。嘉靖十六年正月升翰林院编修,为林俊所器重,在馆时,与闽县林廷机同时,喜其为人,曾书“学林”二字于壁上,以志慕焉,常云:“廷机,吾所不及也”嘉靖十七年(1538)丁内艰,服阙,嘉靖二十年(154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