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北京大学).ppt

第六讲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北京大学).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 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秦维红主讲 (2010.4.6/7/8) 本讲主要内容 一、有关道德的基本问题 二、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 三、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及其修养 常识问题 道德的起源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或道德的意义何在?) 一个人没有道德能否生存? 道德的自觉性源于何处? 道德起源的代表思想 中国古代:天的依据 西方思想:社会契约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历史发展到私有制阶段的产物;阶级观点) 利益最终决定道德的产生及其变化。 自然是人类道德的根据,而不是反过来人为自然立法,这是中国古人不同于其他观点的主要之处。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的定义、本质和功能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 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这也就必然蕴含着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问题。 认识功能、调节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人为何要有道德 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说人们只关心自己和只关心别人都是片面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既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个人的使命看来就是自己活着也让别人活着。” 叔本华曾宣称没有任何行为可称为道德的,除非它出自纯粹利他的感情,纯粹是为另一个人的幸福和悲哀所激发。如果促使我行动的动机是我的利益,那么我的行动毫无道德价值。费希特甚至这样说:“只有一个德性,那就是完全忘掉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只有一个邪恶,那就是想到自我。无论是谁,即使他在最轻微的程度上想到自己的存在,要求生存或无论什么个人享受(除非是为了种的利益),他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渺小的、低级的、可怜和不道德的家伙。” (参见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 其实,正像行为的效果既可以是利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动机也可以同时是利己的和利他的,认为每个行为只有一个动机的想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有很多动机联合起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关心自己的利益就一定称他为不道德的,我们也不能把一个利己和利他混合的动机称为不道德的。 但是,利己与利他相比,的确是利他更赋予人生活以价值和意义。正是通过联合和利他主义,通过感情和行动上的合作,人才开始在这个世界上变得强而有力。当然,我们并不希望一个人为了别人的些微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重要利益(真正人性化的真实道德) 让自己和别人都活得更好,而这,就应该成为我们自觉追求道德的充分理由 道德释义 《庄子》说:“道行之而成”。韩愈《原道》里说:“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可见“道”应有一个向往的理想与目标,并加上人类的行动来达到才谓之“道”。 古书训诂都说:“德,得也。”可得些什么呢?后汉朱穆说:“得其天性谓之德。”郭象也说:“德者,得其性者也。”所以中国人常说“德性”,因为“德”,正指是得其性。韩愈《原道》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通俗理解 天既然赋予我以善性,因此我之成德,乃得于己之内,得于我之所固有,而非向外求之而得。也正是因为得于己之内,所以要得则必可得,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所以有所谓“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的说法。还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不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幻,则总是一个我,总是一个己。我总是向自己求,任何环境变化全不成问题。 再大的成就功业也不能动摇这个“我”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道德条目 孝 知仁勇 中庸 诚 《论语·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为政》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父母唯其疾之忧”的三种解释 朱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