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论文.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行脆弱性与我国银行脆弱性治理 经济092 单超军 0909021038 【摘要】从银行的自身特征来看,银行机构天然具有脆弱性。当这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生成机理,可以概括为银行体系内脆弱性聚集、临界点冲击、银行危机爆发三个阶段。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政府部门为了有效治理银行体系脆弱性,一方面要将传统的行政约束转变为法律约束,另一方面要将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主体地位法律化。在加强法律约束的同时,重建储蓄银行序列,进一步加强银行组织体系建设 【关键词】银行 脆弱性 危机 传染 一、银行脆弱性的形成机理 所谓银行脆弱性,是指由于高风险状态的存在和演化造成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其内在不稳定性及易受攻击性。银行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具有高风险、高负债等特点。从银行的自身特征来看,银行机构“天然”具有脆弱性。具体而言,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资产负债期限及流动性的特殊性 从资产负债期限和流动性需求来看,银行脆弱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银行机构流动性功能的丧失。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匹配和银行资产负债的质量。如图1所示,一方面,银行的负债主要体现为存款人的存款,资产主要体现为对借款人的贷款。银行负债的期限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而银行资产的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当存款人要求支付时,银行必须无条件的支付,银行的负债具有硬约束,而银行的资产有着很大的风险敞口,到期后存在着违约的风险,银行资产是软约束。资产负债期限长短的不匹配,资产负债约束上的不对等,造成银行内在具有脆弱性。 银行能够持续经营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存款人不会同时提款,动态地观察一个时间区间,部分存款人的提款总是可以由另一部分存款人增加的存款所替补,进而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存款存量。存款客户越多,存款存量则相对越稳定,银行能保持一定的头寸以应付日常支付的需要,并将多余的、相对稳定的存款资金运用于具有较高的收益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业务上。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存款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提款,银行负债的流动性需求激增,银行自身存款存量不足以满足这种突发的流动性需求时,银行则陷人危机。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是银行企业特征的表现,银行与普通企业一样,有着银行股东(所有者)与银行经理人(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银行管理者掌握银行的实际运营情况,具有信息优势是代理人,银行股东作为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当信息不对称在两者之间存在时,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满足激励相容。不当的治理结构可能使银行经理与所有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银行管理者为了追求高利益,不仅偏好于投资高风险项目,而且也可能投资在他们已知内情可能失败但却可以为自己谋利的项目上,不恰当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还可能产生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引发的银行内部人犯罪,增加银行脆弱性。 (三)信息生产者和信息需求者双重身份的重叠 如图2所示,单个银行在信贷市场上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需求者,双重身份的重叠使风险更容易在整个银行体系内聚集,表现为内在的脆弱。具体而言,当银行考虑是否对借款人贷款时,银行与借款人 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缩小这种信息地位上的差距,银行有动力从公开信息中获取借款者的更多信息,即表现为信息的需求者。但是当银行完成对某一个企业贷款的发放后,银行又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因为对于被授信企业来说,它获得了一个正的外部性,即它有可能更加容易地从其他银行取得贷款。特别是当生产这一信息的银行在银行系统内有着良好的声誉和雄厚实力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银行机构的这一特点,导致银行的授信目标趋向同一,当被授信企业发生违约风险时,风险更快地在整个系统内的传播,表现为整个银行体系的脆弱。 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银行的脆弱性仅仅表明银行业具有不稳定性,它并不等同于银行危机。但是这种微观脆弱特征的集合,宏观表现为银行体系的脆弱,当这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但银行体系中的脆弱性水平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那些激进的银行比稳健的更容易发生失败,所以银行危机的发生路径,往往是遵循着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由此可知,银行内在的脆弱性正是银行危机生成的根源。图3具体描述了这一逻辑关系。 在第一阶段,即AB所示过程。引用Min—sky的金融脆弱性假说,可以将经济单位的金融状况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抵补型投机型 (speculation)和庞氏型 (Ponzi)。由于在这一阶段经济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的一个上升周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持乐观态度。在这种的氛围下,抵补型企业份额逐步缩小,而投机型和庞氏型单位所占分额越来越大,风险在银行体系内部聚集,银行脆弱性水平逐步升高,在某些银行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对效率低下的银行对

文档评论(0)

qiuzhimin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