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视域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0卷第3期 德州学院学报 V01.30。No.3 2014年6月 JournalofDezhou Jun.,2014 University 智慧城市视域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方曙光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摘 要:基于物联网、高速宽带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 新趋势,随着智慧城市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为公共空间和互动平台,以网民为主体,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网 络舆论已经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研究信息分享(弱关系)和情感 分享(强关系)基础上网络公共领域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过程: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 网络互动、一般性信念(网络共意)、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引导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络公共领域;动力机制;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14)03—0030—03 一、智慧城市与网络社会 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 (一)智慧城市的兴起 普及率为45.8%。[13从我国网民数量、普及率和网 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理念,并认络使用情况来看,网络和网络空间已成为公民发表 为通过基于信息技术而使城市的各个系统其感知 言论、表达自我、建立社会关系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主 化、物联化、智能化,最终达到城市运行的所有系统 要互动空间。卡斯特认为:“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 智慧化。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发展和管理模式,智慧 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 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全面的物联。智能传感 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2] 设备将城市社区公共设施、企业、政府、各种组织和 网络在带来快捷、平等、独立和自由的虚拟社会 居民物联成网,对社区运行的核心系统及时监控、感 空间的同时,也导致网络谣言、网络群体性事件等负 测、协调。2.整合城市资源。互联网、宽带网、物联 功能的产生。刘易斯认为:“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 网、大数据、云计算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3.激励创 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 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的基础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3]可见,建 上进行创新应用,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动力。4.协同 立在高速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运作。在智慧社区系统的整合下,各子系统和参与 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其核心是信息网络的互动和分 者和谐高效地协作,使得社区和城市的整体运行处 享,一方面推动了网络及其公共空间的发展,另外一 于最佳状态。5.人的素质和幸福感得到最大的提 方面,也给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影响和冲击。 升。通过智慧社区的运行,社区居民的需求得到最 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提高公 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安全系数提升,企业得到可持续 民网络的使用率和参与度,因此深入研究网络及其 地发展,政府治理有序,人文社会环境优美,人的价 公共空间的建构机理,避免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具 值和理想得到实现的机会和空间。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网络社会的形成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3次 (一)公共领域的内涵和功能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止到 公共领域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汉娜·阿伦 收稿日期:20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