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吃虫节的传说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们面对虫灾无可奈何。   寨老们经过商议,悬下重赏谁能除掉虫害,赏三头肥猪。   红榜一出,首先是公鸡前来揭榜,它说我起得最早,我能除掉害虫。   谁知,公鸡到了田里,没吃到几个虫子,就被露水打湿了羽毛,打着哆嗦败下阵来。   接下来,鸭子揭榜,它说我的羽毛不怕水,我的嘴也大,一定可以消除虫害。   可是,鸭子在水里游,害虫在禾苗上飞,它脖子伸得很长,就是吃不到几只虫子。   最后,一个道士揭榜,他说我的法术可以治虫害。   他奋力施法,只是虫子哪里听得懂法咒,道士也败下阵来。   眼看一年的收成又要给害虫吃掉了,人们更加着急。   这时,也就是六月初二这一天,有个叫甲娘的穷人忽然有了意外发现。   她从外乡回娘家,没有带礼物,心里很难过。   她边走边想,可是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   当她走到自家的田垌时,愁得走不动了,就坐在田坎上休息。   几个孩子见妈妈不走了,就跑到田里捉虫子玩,一下子捉了好几包。   甲娘见了,突然想到,就用虫子做礼物吧。   于是,她把虫子带回家,炒了给大家吃,大家都觉得清香可口。   这一发现一下子就传开了。   人们争着捉虫子吃。   害虫数量大减,那年取得了大丰收。   寨老们赏了甲娘三头肥猪,甲娘把猪杀了分给百姓。   后来,甲娘死了,人们在田垌中间立庙,纪念甲娘,这座庙后来就叫吃虫庙。   从那以后,每年六月初二,仡佬族各村各寨都要杀猪过吃虫节。   这一天,村上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捉虫。   吃过晚饭后,人们都聚集到吃虫庙,唱歌跳舞。   然后,排成长队到田垌游行。   边走边捉虫,还插撒有鸡血的小白旗,表示对害虫示威,对甲娘纪念。   【延伸阅读】   吃虫节各民族习俗   哈尼族吃虫节   除仡佬族过吃虫节外,哈尼族也有专门吃虫的节日,民间称捉蚂蚱节。   不同于平时的食用昆虫食品,捉蚂蚁节的吃虫有很大的成份是在消除虫害。   因此,当人们捉到蚂蚁的时候,首先把蚂蚱撕成头、腿、耳和翅膀各一份,然后再用木棍或竹片夹起来,插在田边、地头,用以威吓那些还没有被捉到的蚂炸,使它们不敢再危害庄稼,最后才把这些撕碎的蚂蚱收拢起来,回家作菜。   布朗族吃虫节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有很多人喜食蝉。   其中尤以布朗族食用成蝉别具情趣。   捕捉成蝉,一般都选在入夏以后,由年轻的姑娘来进行。   布朗族姑娘捕蝉不是听蝉的叫声去寻找,而是多在黄错之后,寨子里的姑娘们常常成群结伙去踏山,在踏实山的时候,那些白天飞累了的蝉都落在地上或灌木丛里,并且被露水润湿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   姑娘们就可以信手拈来。   待拣到一定数量之后。   回家将蝉用沸水烫死,并去其翅膀,放入小笼屉内蒸熟,捣碎,做成与沿海渔民食用的虾酱一样的蝉酱。   经常食用蝉酱,据说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的吃虫节   能以多种昆虫入菜的,应该首推云南的傣族。   傣族食用昆虫种类多,范围广,而且食用方法多种多样。   除蜂蛹和成蚕外,还食用江边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蚂蚁、蚂蚁蛋和竹蛹。   竹蛹又称象鼻虫,是生长在野生竹中的一种甲状虫的蛹体。   色白,长有一寸左右。   有时一节竹中,可取多至数十条。   取出的竹蛹先用盐水浸泡入味。   竹蛹以九至十月间最肥,有些傣族群众常把选用出的竹蛹外面裹上鸡蛋,用油炸成呈黄色后下酒。   其特点是外焦里嫩,被认为是的下酒菜。   在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   据说既消暑,又开胃。   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   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   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   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一起做成的,呈倒圆椎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   大的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   捕获酸蚂蚁大约在立夏以后。   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用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将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一起,然后破巢入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   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所以市场上经常有小贩出售整窝的酸蚂蚁。   在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酸蚂蚁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一起同炒,其味比完全用鸡蛋更为鲜美。   当然,在民间也有直接用酸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的,傣族普遍喜食蚂蚁,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1]   仡佬族吃虫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   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   传说仡佬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