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济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与济南

杜甫---诗圣杜甫两度游齐鲁 历下亭—-一朝宴游天下知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 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杜少陵,杜工部等, 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 “三别”等。初唐诗人 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 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 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天宝四年春,杜甫来到东鲁,先是与诗仙李白在东鲁度过了一段“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愉快时光。同年夏天,北海(即古青州,今山东益都)太守李邕的族孙李之芳为齐州(今济南)司马,建造新亭竣工,李邕前来观赏,得知杜甫在齐州,便邀请杜甫至济南一见。李邕(678-747),字太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文选》注者)子;年轻时曾任谏官,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所以屡次获罪,几遭杀戳;后以军功升职,又遭奸相李林甫嫉恨,于天宝初贬为汲郡(今河南新乡)、北海太守。李邕当时以文章、书法、篆刻闻名海内,号称“北海三绝”。与杜甫相比,李邕是前辈,但他与杜甫却是忘年至交,早在杜甫少年居洛阳时二人就已相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尝称“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颇以此为豪。此次久别重逢,二人更是喜不自胜。他们在碧波环抱的古历下亭设宴欢聚,纵饮畅谈,说古论今。名士雅集,自然不能无诗,为此杜甫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东藩驻皂盖⑴,北渚凌清河⑵。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⑶。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⑷。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⑸。   蕴真惬所欲⑹,落日将如何⑺?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⑻![1]   注释:⑴东藩,李北海,均指 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 ⑵北渚凌清河,是说自北渚乘舟经清河往游历下亭。⑶此二句申明往历下亭之故。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齐地在海之西,故曰海右。自汉以来的经师如 伏生等,皆济南人,又杜甫自注云“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坐”,故曰名士多。这两句诗,因为颂扬得实,已为后人作为对联,悬挂亭中(今改为门联)。⑷唐时宴会有女乐。玉佩,指侑酒的歌伎。当,是当对的当。语本 曹操诗:“对酒当歌。”有人解作应当或读作去声,都不对。⑸这两句是流水对,写环境的清幽。水原也是能生凉的,但因亭有竹林荫蔽,更用不着水,所以说“空涌波”。空是空自或空劳。交流,指历水与泺水,二水同入鹊山湖。  ⑹蕴真,用 谢灵运诗“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是说此亭蕴含真趣(自然美),故以得一游为快。⑺日落则席将散,不能久留。⑻贵指李邕,贱杜甫自谓。俱物役,是说无论公私贵贱,同是为事物所役使。因不得自由,故有难重游之叹。李邕比杜甫要大三十四岁,称李邕为“公”,与年龄亦有关。 这是公元745年(天宝四载)夏在济南历下亭即席所赋。李北海即李邕,时为北海太守,是当时文豪兼书家。李林甫素忌李邕,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正月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余。历下亭(今名客亭)在济南大明湖,因历山得名。 全诗十二句。前四句写往游历下亭及其原因;中间四句写历下亭内外景物;末四句写宴游历下亭之感想。 据考证,古历下亭最初的亭址在今五龙潭附近名士阁西侧(该处现有一石碑,正面题“古历下亭旧址”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皆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的手笔)。据郦道元《水经·济水注》载:“其水(指泺水,即今趵突泉)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其中所提到的“客亭”即杜甫诗中所说的历下亭。亭始建于北魏时期,杜甫来游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所以,杜甫诗中才说“海右此此亭古”之说;齐州在天宝元年曾改为临淄郡(五载又改名为济南郡),故此亭当时也称“临淄亭”,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亦有句云:“伊昔临淄亭,酒酣插未契。重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该亭至杜甫宴游时可能尚无专名,历下亭成为专名,可能就始于杜甫的这首诗。杜甫之所以将其称为“历下亭”大概是因为该亭在济南城南的历山之下的缘故。 杜甫诗中所提到的历下亭至唐末已成荒墟,宋、金、元、明时期的历下亭位于今大明湖南岸。诗人元好问在作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秋七月的《济南游记》中就曾云:“至济南,辅之与同官权国器,置酒历下亭故基。此亭在府宅之后……水丁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城府三之一。”王恽在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的《游华不注记》一文中亦云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