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地苍茫一醉翁 ——欧阳修 欧阳修的名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在多学科都有巨大成就,除文学创作外,他善于史学,主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善文学评论,著有《六一诗话》。散文方面,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秋声赋》。 六一居士来历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词牌介绍 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多以写离愁别恨为题,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属于小令(58字以内)。(59-90,中调,91以上长调) 同类词作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上阕“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类似的诗句你还能想到哪些? 比喻,以水喻愁,将无形之离愁化为有形之春水,以春水之绵延不绝喻离愁之绵远挥之不尽,写出愁之深远。妙处: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 3、分析此词上片的表现手法。 上阕重点意象 本词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 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 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海陵参军不枯槁,醉忆梅花愁绝倒。” 陆游《客舍对梅》:“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尤袤《梅花》:“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 重点意象 写柳,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柳也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 古人写柳的诗词: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最早的源头)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 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小结 寓虚,富于联想,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 朗读下阕,鉴赏下阕: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