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OGTT试验的技术要点 空腹状态(停止进食至少8小时)抽静脉血查血糖. 抽静脉血后立即在5分钟内饮完糖水,从饮第一口糖水开始计时,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分别抽静脉血查血糖。 简化OGTT试验:仅测空腹和第120分钟血糖。 进行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喝茶或进食,应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尽量减少走动。 DM控制目标 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 二甲双胍 二线药物治疗 三线药物治疗 四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分泌剂 或 α-糖苷酶抑制剂 GLP-1 受体激动剂 生活方式干预 一线药物治疗 基础胰岛素, 或 预混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 餐时胰岛素 或 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 主要治疗路径 备选治疗路径 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 -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DPP-IV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或DPP-IV抑制剂 或 生活方式干预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 7.0 %)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或 * 临床特点 明显家族史 发病早,初发可有酮症,需胰岛素治疗 胰岛β细胞功能不一定呈进行性减退,数月数年可不需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用量小于自身免疫性T1DM 8 * 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呈双相性: 第一时相:快速分泌相 ?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在0.5-1.0分钟的潜伏期后,出现快速分泌峰,呈尖锐高峰曲线,持续5-10分钟后减弱。快速分泌相反映?细胞储存颗粒中胰岛素的分泌 第二时相:延迟分泌相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其代谢产物激活蛋白激酶,持续和增强胰岛素分泌,兴奋第二相胰岛素释放,即快速分泌相后出现的缓慢但持久的分泌峰,其峰值位于刺激后30分钟左右。延迟分泌相反映新合成的胰岛素及胰岛素原等的分泌 * 在静脉输注葡萄糖后,胰岛素分泌会出现快速分泌相:?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在0.5-1.0分钟的潜伏期后,出现快速分泌峰,呈尖锐高峰曲线,持续5-10分钟后减弱。 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无法对快速的血糖刺激做出反应,缺乏胰岛素分泌的快速分泌相,也就是常说的第一时相 1986年Nauck等人检测8名健康对照受试者口服葡萄糖和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患者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左图)、血清C肽的浓度(右图),右图可以看出,口服葡萄糖后血清C肽的浓度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的浓度,由此证实了肠促胰素效应的存在。 * 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效应明显减弱。 * * * * DKA处理—— (一) 补液(关键) 1. 首先NS 头 2h 1000~2000ml 头 24h 4000~6000ml 如能口服可减少输液量 2. 当血糖降至250mg/dl(13.9 mmol/L)时停用NS改用5%GS 500ml+RI 6u 静滴,1u:2~4g 对销之 此液体既不升高血糖也不降低血糖,可使稳定血糖 DKA处理—— (二)小剂量胰岛素疗法 1. 定义 0.1u/kg/h 或 2~12u/h 静滴 原理: Ins 100~200uu/ml 作用 ①可达抑制脂肪动员和分解及酮体生成 的最大效应 ②相当强的降血糖效应 ③促K+转运作用较弱 2. 方法 NS 100ml+RI 6u/h 静滴,1h后根据血糖 下降速度调整剂量 3. 血糖下降速度: 3.9-6.1mmol/L/h 太慢 达不到治疗效果 太快 血渗↓而CSF渗压↓相对慢 (要经过血脑屏障) 这时CSF仍为高渗,水由低渗向高渗转移→脑水肿 4. 血糖降至250 mg/dl(13.9 mmol/L)时 停用 小剂量Ins疗法,改用常规RI疗法即三餐前RI,H 5. 建立两条管输液 6. 每1-2h查一次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 了解血糖下降速度,及时调整Ins用量 DKA处理—— (三)积极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 酸中毒 K+由C内→C外 血K+不一定低,但总体K+低 补钾条件 血K+不高 ECG无高K+ 尿量40ml/h 通过口服、静滴补充 DKA处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