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文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内蒙古历史文化 赤峰学院 孙国学 第一节 草原文化 第二节 石器时代 第三节 宋、辽以前的北方少数民族 第四节 契丹和辽代 第五节 蒙古族与元朝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蒙古族 第七节 “三少”民族 第一节 草原文化 一、草原文化的含义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定位特征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 草原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草原文化通过与中原文化长期碰撞、交流、吸收、融合,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以内蒙古为主要集聚地、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草原文化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使中华文化既有博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充满生机与活力。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草原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推进新的历史变革与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融合发展的倾向,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次次注入新鲜血液。 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最著名的文化品牌。 三、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 四、草原文化的特质 一是历史传承的悠久性, 二是区域分布的广阔性。(我国北方草原) 三是创造主体的多元性。草原文化是草原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四是构建形态的复合性。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文化。早期农耕文化和聚落文化,游牧和农耕文化交错发展。草原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也是游牧文化与其他经济文化的统一。 第二节 石器时代 大窑文化 萨拉乌苏文化 札赉诺尔人 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 夏家店文化 一、大窑文化 在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坡上,位于呼浩特市东北33公里处。这里海拔1,420米,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座考古学家和文物工作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据说距今已有五、六十万年之久,即相当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许多外国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继来呼考察。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人类发源于黄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少见的。这一发现,对研究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证据。一九七九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 二、萨拉乌苏文化 萨拉乌苏,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 。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在这里发现了一颗“河套人”的门齿化石,此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多次亲临实地考察。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证明,早在35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生活着。而“河套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现在被称为“萨拉乌苏文化”。经过对地质、动物化石和石器的综合分析研究,萨拉乌苏文化被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在乌审旗的大沟湾村和滴哨沟湾村。 “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根据“河套人”的门齿和头部化石特征来看,它与现代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相近。 在萨拉乌苏河河畔同时发掘出土的还有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残片,如犀牛头骨和牙齿化石、原始牛马肋骨化石、象骨象牙化石,另外还有很多动物腿骨化石残片等。 三、扎赉诺尔人 扎赉诺尔”,是“达赉诺尔”(达赉湖)的音转,所谓“扎赉诺尔人”就是“达赉湖人”。 从1927年开始,许多中外考古学家来到这里进行考古挖掘。1933年,扎赉诺尔煤矿南坑获人头骨1件(后称为第一号人头骨),于1934年4月定名为“扎赉诺尔猿人”。鉴定为壮年女性,并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末期至中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化石,属于形成中的蒙古人种。 至1982年7月,在扎矿煤层上部地层中先后获16个人头骨化石及大量的人工制品、古生物化石,证明了在一万多年以前,满洲里地区曾是扎赉诺尔人生活和栖息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古老人类的摇篮之一。 四、兴隆洼文化 位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公里的台地上,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其后,同陆续发现的相同文化遗存一起被考古界命名为“兴隆洼文化”。 1983年至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