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3.测量销轴φ50㎜圆柱左端面的轴向圆跳动误差 (1)触头压在φ50㎜圆柱左端面上,压表并调零。 (2)转动零件,读取最大和最小示值,其差值为该圆柱形截面上轴向圆跳动误差。 四、处理数据,判断零件是否合格 取最大轴向圆跳动误差作为该圆柱面的轴向圆跳动误差。 (3)按上述方法在φ50㎜圆柱左端面的若干个位置测量。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子课题3 识读并检测径向全跳动和轴向全跳动 1.掌握径向全跳动和轴向全跳动的概念,了解其的公差带,看懂其公差框格的含义。 2.了解车床的卡盘、床鞍、中滑板、小滑板的运动形式,掌握用车床检测径向全跳动和轴向全跳动的方法 。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1.测量径向圆跳动误差能否体现锥度或凹凸误差?如何用一个参数同时控制圆柱度和同轴度误差? 锥度误差 凹面误差 凸面误差 2.测量轴向圆跳动误差能否反映凹凸误差?如何用一个参数同时控制大圆柱右端面的垂直度和平面度误差? 凹面误差 凸面误差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1.识读径向全跳动公差和轴向全跳动公差。 2.用杠杆百分表测量端盖的径向全跳动误差和轴向全跳动误差,判断零件是否合格 。 全跳动公差指被测要素在无轴向移动的条件下,绕基准轴线连续回转,同时指示针沿给定方向的理想直线连续移动(或被测要素每回转一周,指示针沿给定方向的理想直线作间断移动),指示针在给定方向上测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为径向全跳动公差和轴向全跳动公差 。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一、识读全跳动公差 1.认识径向全跳动公差框格 2.认识轴向全跳动公差框格 实际表面应限定在间距等于0.03㎜ 、垂直于φ40㎜孔的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 全跳动要求 全跳动度公 差特征项目符号 公差值 A 基准要素 0.03 指引线箭头指向被测要素φ100㎜圆柱左端面 1—表体 2—夹持柄 3—表圈 4—表盘 5—指针 6—测杆 7—换向器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二、准备设备和量具 1.认识杠杆百分表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2.选择设备和量具 主轴精度较高普通车床、正面式杠杆百分表和侧面式杠杆百分表、磁力表架、直径为φ 40㎜心轴。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三、装夹工件 1.调整尾座,尾座顶尖与主轴中心对齐。 2.安装心轴,两顶尖装夹心轴 。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四、测φ55㎜圆柱面径向全跳动误差,是否合格 1.安装正面式杠杆百分表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2.测量径向全跳动误差 转动零件、小滑板手柄,百分表沿轴向连续移动,对实际被测φ55㎜圆柱面按螺旋线轨迹进行测量。或者使被测零件每回转一周,杠杆百分表作间断运动。测得最大示值和最小示值 。 3.处理数据,判断误差是否合格 最大与最小示值之差即为径向全跳动误差。 f=Mmax-Mmin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五、测φ100㎜圆柱面轴向全跳动误差,判断合格 1.安装侧面式杠杆百分表 课题四 识读并检测跳动公差 2.测量轴向全跳动 转动零件、中滑板手柄,对被测面按阿基米德螺旋线轨迹进行测量。或者被测零件每回转一周,杠杆百分表作间断运动。测得的最大示值为Mmax和最小示值Mmin 。 3.处理数据,判断误差是否合格 最大与最小示值之差为被测要素的轴向全跳动误差 。 f=Mmax-Mmin * 课题三 识读并检测位置公差 子课题2 识读并检测对称度 1.掌握对称度的概念,了解对称度的公差带,看懂对称度公差框格的含义。 2.掌握用百分表测量键槽相对圆柱轴线的对称度误差及处理数据的方法。 课题三 识读并检测位置公差 中间轴上键槽产生偏离或倾斜,在安装齿轮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课题三 识读并检测位置公差 1.识读对称度公差。 2.测量键槽对称面相对于φ30 圆柱轴线对称度误差,并判断键槽是否合格。 课题三 识读并检测位置公差 对称度 对称度公差是指被测要素(中心平面)的位置对基准要素(中心平面或轴线)的允许变动全量 。 课题三 识读并检测位置公差 基准B为φ30㎜圆柱的轴线 。 一、识读对称度
文档评论(0)